back_img

送灵澈上人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译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 一作:夕阳)

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送灵澈上人注解

1
苍苍:深青色。
2
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3
杳杳:深远的样子。
4
荷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送灵澈上人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刘长卿

刘长卿[唐代]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 《送上人》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 《弹琴》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 《逢雪宿芙蓉山》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猜你喜欢

  • 《读田光传》
    李远〔唐代〕
    秦灭燕丹怨正深,古来豪客尽沾襟。
    荆卿不了真闲事,辜负田光一片心。
  • 《赠夫二首/题云泉台客韦璜》
    韦璜〔唐代〕
    不得长相守,青春夭蕣华。
    旧游今永已,泉路却为家。
    早知离别切人心,悔作从来恩爱深。
    黄泉冥寞虽长逝,白日屏帷还重寻。
  • 《望行人·登楼恐不高》
    邵谒邵谒〔唐代〕
    登楼恐不高,及高君已远。
    云行郎即行,云归郎不返。
    嗟为楼上人,望望不相近。
    若作辙中泥,不放郎车转。
    白日下西山,望尽妾肠断。
  • 《寄华山司空侍郎·非云非鹤不从容》
    徐夤徐夤〔唐代〕
    非云非鹤不从容,谁敢轻量傲世踪。
    紫殿几征王佐业,青山未拆诏书封。
    闲吟每待秋空月,早起长先野寺钟。
    前古负材多为国,满怀经济欲何从。
  • 《过汉口·浊世清名一概休》
    韩偓韩偓〔唐代〕
    浊世清名一概休,古今翻覆剩堪愁。
    年年春浪来巫峡,日日残阳过沔州。
    居杂商徒偏富庶,地多词客自风流。
    联翩半世腾腾过,不在渔船即酒楼。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