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译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注解

1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2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3
芙蓉:指荷花。
4
乱入:杂入、混入。
5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6
闻歌:听到歌声。
7
始觉:才知道。
展开
收起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背景

在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王昌龄

王昌龄[唐代]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答武陵太守》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 《咏浣纱溪》
    钱塘江上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猜你喜欢

  • 《送永寿王赞府径归县(得蝉字)》
    岑参岑参〔唐代〕
    当官接闲暇,暂得归林泉。
    百里路不宿,两乡山复连。
    夜深露湿簟,月出风惊蝉。
    且尽主人酒,为君从醉眠。
  • 《送宫人入道》
    项斯项斯〔唐代〕
    愿随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
    初戴玉冠多误拜,欲辞金殿别称名。
    将敲碧落新斋磬,却进昭阳旧赐筝。
    旦暮焚香绕坛上,步虚犹作按歌声。
  • 《行宽禅师院》
    韦应物韦应物〔唐代〕
    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丛竹。
    亭午一来寻,院幽僧亦独。
    唯闻山鸟啼,爱此林下宿。
  • 《清明夜》
    白居易白居易〔唐代〕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 《蜘蛛讽》
    孟郊孟郊〔唐代〕
    万类皆有性,各各禀天和。
    蚕身与汝身,汝身何太讹。
    蚕身不为己,汝身不为佗。
    蚕丝为衣裳,汝丝为网罗。
    济物几无功,害物日已多。
    百虫虽切恨,其将奈尔何。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