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清平乐·风高浪快

[宋代]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
曾识姮娥真体态。
素面元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
俯看积气蒙蒙。
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清平乐·风高浪快译文

清平乐·风高浪快注解

1
蟾背:指月宫。
2
姮娥:即嫦娥。

清平乐·风高浪快赏析

词人运用丰富想象,畅言他遨游月宫的情景。但他虽在月宫,还是忘不了人间的凉热,构思之巧,令人叹为观止。第一段写他御气乘风,很快到了万里之外的月宫,第二段写他到了月宫之后,身在九重天上,俯瞰脚下尘寰,只见一片蒙蒙,浑然一体。“曾识姮娥真体态”,“曾”字好。意思是说,我原是从天上来的,与姮娥本来相识。这与苏轼《水调歌头》“多欲乘风归去””的“归”写得同妙。“素面原无粉黛”,暗用唐人“却嫌脂粉污颜色”诗意。这句是写月光皎洁,用美人的素面比月,形象性特强。下片写身到月宫。“俯看积气濛濛”句,用《列子·天瑞篇》故事:杞国有人担心天会掉下来,有人告诉他说:“天积气耳。”从“俯看积气濛濛”句,表示他离开人间已很遥远。末了“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二句,是全首词的命意所在。用“醉”字、“偶”字好。这里所描写的只是醉中偶然摇动月中的桂树,便对人间产生意外的好影响。这意思是说,一个人到了天上,一举一动都对人间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既可造福人间,也能贻害人间。北宋王令有一首《暑旱苦热》诗,末二句说:“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全诗都是费气力写的。刘克庄这首《清平乐》则写的轻松明快,与王令的《暑旱苦热》诗比较,用意相近而表现风格不同。刘克庄有不少作品表现忧国忧民思想,如:《运粮行》、《苦寒行》、《筑城行》等。他写租税、写征役,为民请命,都很沉痛。这首词“人间唤作凉风”,该也是流露作者对清平世界的向往。全首词虽然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却不是超尘出世的。他写身到月宫远离人间的时候,还是忘不了下界人民的炎热,希望为他们起一阵凉风。联系作者其他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可以说这首词也可能是寄托这种思想的,并不只是描写遨游月宫的幻想而已。

展开
收起

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刘克庄

刘克庄[宋代]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 《莺梭》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 《北来人》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 《归至武阳渡作》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 《贺新郎九日》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有时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去北,日西匿。
  • 《郊行》
    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

猜你喜欢

  • 《光山道中》
    黄庭坚黄庭坚〔宋代〕
    客子空知行路难,中田耕者自高闲。
    柳条莺啭清阴里,楸树蝉嘶翠带间。
    梦幻百年随逝水,劳歌一曲对青山。
    出门捧檄羞闲友,归寿吾亲得解颜。
  •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释惟一〔宋代〕
    禅禅,风生木杪,叶坠庭前。
    唧唧寒蛩吟破壁,声声归雁度辽天。
    诸人若也会得,此去吴屯不远。
    若也不会,蓝溪水透洋边。
    阿呵呵,笑倒武夷张大仟。
  • 《齐相井·南明山足势欲尽》
    〔宋代〕
    南明山足势欲尽,正是新崖东胁隈。
    不知泉自那峰出,皆谓井因齐相开。
    甘滑堪预郦经载,渊渟疑俟桑苧来。
    神蛟往往此潜蛰,旱岁莫测生风雷。
  • 《荥泽驿阻雪》
    晃冲之〔宋代〕
    去年冬不雪,今雪太匆匆。
    轻薄愁兼雨,欹斜怯受风。
    雁依寒浦静,鸦噪暮林空。
    憔悴西征客,惟应白发同。
  • 《晚过西湖》
    吴大有吴大有〔宋代〕
    曙色溟溟湿緼袍,涌金门下上轻桡。
    五更钟鼓星初没,两岸楼台雾未消。
    路傍柳洲人语近,山连葛岭鹤声遥。
    冲寒亦有寻梅客,拥神骑驴过短桥。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