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汉语词典
>
耕三余一
耕三余一
拼音:gēng sān yú yī

注音:ㄍㄥ ㄙㄢ ㄩˊ 一

耕三余一的解释
  • 词语解释:

    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提出'耕三余一'的【好工具hao86.com】口号,号召农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
  • 引证解释:

    ⒈ 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

    《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汉桓宽《盐铁论·力耕》:“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

    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提出“耕三餘一”的口号,号召军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

    续范亭《五百字诗》:“耕三须余一,岁岁不恐惶。”
    马可《夫妻识字》:“努力耕种,积草囤粮,耕三余一,防备灾荒。”

  • 成语解释

    • 【解释】1.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汉桓宽 《盐铁论·力耕》:“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 禹汤 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2.抗 日 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提出“耕三餘一”的口号,号召军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 续范亭 《五百字诗》:“耕三须余一,岁岁不恐惶。” 马可 《夫妻识字》:“努力耕种,积草囤粮,耕三余一,防备灾荒。”
    • 查看更多
  • 网络解释:

    耕三余一

  • 耕三余一是对《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一语的归纳和简称。意为耕种三年,必须累积可食一年的余粮。“耕三余一”反映了早期农业社会人们对储备的高度重视,是低生产力水平下防备灾荒丧乱的经验总结,也是旧时量入为出和谋求常年财政平衡的重要原则,被奉为古代中国理财思想的经典。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以“耕三余一”号召人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一年耕,有四月之余”。这一口号对鼓励人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坚持抗战,支持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是革命人民对古代优秀理财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耕三余一相关成语
耕三余一其他相关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