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鉤拒”。古代的一种兵器。
引《墨子·备穴》:“为铁鉤距长四尺者,财自足,穴彻,以鉤客穴。”
岑仲勉简注:“既通敌穴,即以铁钩距钩敌方作穴之工兵。 史树青等曾説:‘ 四川出土的铁器中,有汉钩镶一件,在《武梁祠石刻》中,我们曾见过这样的武器, 刘熙《释名》説:“两头曰鉤,中央曰镶,或推镶或鉤引。”
但据《墨子·鲁问篇》説:“公输班作鉤距。”
其作用是“退者鉤之,进者拒之”……我们推测就是展览会中陈列的钩镶,钩拒是它的别名而已。’”《墨子·鲁问》:“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鉤拒之备,退者鉤之,进者拒之。”
明冯梦龙《智囊补·兵智·杨锐》:“比寇至,船二百餘艘抵岸,为鉤距所破。”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公输般﹞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
⒉ 古代连弩车弩机的部件。
引《墨子·备高临》:“筐大三围半,左右有鉤距,方三寸。轮厚尺二寸。鉤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长六尺。”
⒊ 辗转推问,究得情实。
引《汉书·赵广汉传》:“﹝广汉﹞尤善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準,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颜师古注引晋灼曰:“鉤,致;距,闭也。使对者无疑,若不问而自知,众莫觉所由以闭,其术为距也。”
《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惟重荣自能鉤距,凡有争讼,多廷辩之。”
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行之以鉤距之法,用之以罗织之罪。”
⒋ 犹机谋。
引元刘祁《归潜志》卷十:“屏山以为李有鉤距, 刘谈论锋出,皆惮之。”
《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竦娶杨氏,颇工笔札,有鉤距。”
⒌ 指钓钩。
引唐元稹《估客乐》诗:“一身偃市利,突若截海鲸。钩距不敢下,下则牙齿横。”
傅尃《钓诗》:“隈谭既失用,钩距竟成虚。”
(1)(名)(~儿)钩子:秤~儿|钓鱼~儿|火~子。
(2)(名)(~儿)汉字的笔画;附在横、竖等笔画的末端;成钩形。形状是“亅、乛、乚”。
(3)(名)(~儿)钩形符号;形状是“√”;一般是用来标志内容正确的文字、算式或合格的事物;旧时也指勾除或删除的符号。
(4)(动)使用钩子搭、挂或探取:~住高枝儿采桑叶|把掉在井里头的东西~上来|杂技演员用脚~住绳索倒挂在空中。
(5)(动)用带钩的针编织:~一个针线包。
(6)(动)缝纫方法;用针粗缝:~贴边。
(7)(名)说数字时用来代表9。
(8)(Gōu)姓。
(1)(动)距离:行(hánɡ)~|株~|两地相~不远|~今已有十载。
(2)(名)雄鸡、雉等的腿的后面突起的象脚趾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