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称“介子推”。 春秋晋人。从晋公子重耳 ( 文公 )出亡。历经各国,凡十九年。 文公还国为君,赏从亡者,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不及。与母隐于绵山而终。
引《庄子·盗跖》:“介子推至忠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明胡侍《真珠船》卷七:“古人名字,人少知者…… 介之推姓王,名光。”
明张萱《疑耀》卷二:“介之推、烛之武,介与烛皆地名,非姓也。二人贤者,为国人所取信,故特标其地以异於众耳。”
亦省称“介推”。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白驹、介推遯逃於山谷。”
唐李涉《长安闷作》诗:“每日除书空满纸,不曾闻有介推名。”
郁达夫《初秋杂感》诗之二:“介推辞禄人争说, 韩信称王事岂真?”
⒉ 春秋时人。
引清王士禛《池北偶谈·介推》:“《说苑》, 介子推十五为荆相,堂下有二十五进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是又一介子推也。”
人名。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晋国隐士。从晋文公出亡,历经各国十九年。返国后,文公赐禄不及,而介之推亦不求功名,与母隐于绵山,文公屡次寻求不得,焚山以求之,竟不出而焚死。也作「介子推」。
(1)(动)在两者当中:~绍|媒~|这座山~于两县之间。
(2)(Jiè)姓。
(3)(名)甲:~胄|~虫。
(4)(形)〈书〉耿直;有骨气:耿~。
(5)(名)古戏曲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如笑介、饮酒介等。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1)(动)手推的动作。
(2)(动)(推磨)磨成碾子;碾粮食。
(3)(动)和工具贴着物体的表面向前剪或削:~子。
(4)(动)使事情开展:~动。
(5)(动)根据已知的事实断定其他。从某方面的情况想到其他方面:~导。
(6)(动)让给别人;辞让:~辞。
(7)(动)推委;推托。
(8)(动)推迟。
(9)(动)推崇。推选;推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