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ㄇㄛˊ ㄌㄥˊ ㄌ一ㄤˇ ㄎㄜˇ
模棱两可
(1) 可作两种解释;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⒈ 形容对事情的双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
引《明史·余珊传》:“坚白异同,模棱两可,是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五:“他觉得在文采的理论政策的渊博学问之下,就不敢坚持一个一定的主张,就不得不采取些模棱两可、含混的语句了。”
魏巍《东方》第一部第七章:“新任的支部书记……怕得罪人,在支部发生争论时,常常是模棱两可,摇摆不定。”
亦作“模棱两端”。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粤东纪事》:“祁宫保模棱两端,怕事之极。”
比喻含糊、不明确的意见、态度或主张等。参见「摸棱两可」条。
1. 法式,规范,标准:模范。模式。楷模。模型。模本。模压。
2. 仿效:模仿(亦作“摹仿”)。模拟(亦作“摹拟”)。模写。
3. 特指“模范”:劳模。英模。
1. 物体上的条状突起,或不同方向的两个平面相连接的部分:棱角。瓦棱。棱椎(多面体的一种)。三棱镜。模棱两可。
2. 神灵之威,威势:威棱。
(1)数目;一个加一个是两个。“两”一般用于量词和“半、千、万、亿”前。注意“两”和“二”的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 “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都可以用;但如 “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
(2)双方。
(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天再说|他真有~下子|我跟你说~句话 。
(4)量词;重量单位。十钱等于一两;旧制十六两等于一斤;现用十两等于一市斤。
1. 允许:许可。认可。宁可。
2. 能够:可见。可能。可以。不可思议。
3. 值得,认为: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歌可泣。
4. 适合:可身。可口。可体。
5. 尽,满:可劲儿干。
6. 大约:年可二十。“潭中鱼可百许头”。
7.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
8. 表示强调:他可好了。
9.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可谁见过呢?
10.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可同意?
1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