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果报(果報)的解释

基本解释

因果报应,是起源于佛教的一种宿命论。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引用解释

佛家语。因果报应。即所谓夙世种善因,今生得善果;为恶则得恶报。《法苑珠林》卷七七引《惟无三昧经》:“一善念者,亦得善果报;一恶念者,亦得恶果报。”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七·夷坚论地狱》:“世间果报之事,此善善恶恶天道好还者也。” 清 冯桂芬 《<太上感应篇图说>序》:“儒者不谈果报,而天人感应之理具载於经。”

词语造句

1、如同生命的因果报,应为了维持平衡,生活把那些我失去的时光都还给了我。
2、这个定居点的哲学,是简单的生活,“保证你有好果报”。
3、没有人可以从他们的“果报”中逃脱,不论是“好”还是“坏”,自私或者服务他人。
4、试著用这股放松然而平稳的觉知,饱和你的身体,看看作为果报,将会发生什么。
5、发心不同得到的果报就是不一样的。
6、所以按照被杀人的德行和杀生所需做的努力的大小不同,果报也不同。
7、印度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焦点在于生命意识和伦理道德的差异。
8、前因后果一念因,就有无限的果报,十世的冤业就是这样解除了。
9、因为我们要相信因缘果报,我们要相信造恶一定堕地狱。
10、所有人都是悲哀的并尝试承受他们所得到的果报而活着。
11、这里的做法是,解析辨识:质疑你对气的种种假定,刻意改变那些假定,观察会发生什麽果报。
12、是的,但是果报严重程度会随恶意或嗔恨的强度不一样。
13、果报小说在现代中国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14、有时恶意或嗔恨的念头只是小小一点、转瞬即逝,那么果报就不会那么显著。
15、这就是真的“持戒引动恶业而轻受果报”的原因。
16、在生命的其余时间生起的果报心共有三十二种。
17、释迦文佛常用本生故事来阐释因缘果报、轮回转世等概念,强调一些重要的道德价值观。
18、不善的心念,如嗔恨和恶意,总是产生坏的果报吗?
19、作为该业的果报,他就在此王舍城内,成为一贫穷、悲惨、潦倒的麻疯病者。
20、我们必须戒除恶因:如果我们放纵自己造下恶因,就不可能期望得到快乐的果报。
21、作为该业的果报,他在地狱里煎熬了许多年、许多百年、许多千年、许多千万年。
22、诸位,果报是可怕的。
23、海丝特从那时起就常常想象:上天赋予这孩子这种突出的倾向,是有其惩恶扬善的果报意图在内的;
24、要想得到这个果报,一定要先修因。
25、世间果报,亦复如是。
26、想像一下,假若齐瓦哥医生今天和我们同在一起,并且自愿做代表,那他必定会得到最崇高的评价,这可看成是一种善行的果报。
27、持守这等耆那的布萨,是无大果报、大利益,无大荣耀、大光明的。
28、真实的果报或功德是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是心地的清净、光明与安祥。
29、最圆满的果报是无希求和恐惧。
30、这些有德行的人比任何财宝更有价值,因为他们看重自己的善行果报甚于任何数量的金钱。

back_img
功能直达
分享
反馈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
好工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