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指对古籍文字音义和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辨证。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一:“ 文潞公 为平章事,首请立庙於 洛 ,终无所攷据,不敢轻作。”
1、你们弄中国文学的,全有这个‘考据癖’的坏习气。
2、在“科学理性”日益向考据派渗透的今天,义理派应该大胆地向“审美的”领域拓展。
3、晚清道咸以降的学术多有对乾嘉学术的反动,但乾嘉考据学风很大程度已内化到士人治学之中。
4、填补空缺的将是更具说服力的「声音」,像是钻研考据的专家、实验数据、经验记录等。
5、考据是一项对文献资料依赖性极大的活动,历来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6、林伯桐是通过训诂考据的方式来阐发其人生哲学的。
7、中国历史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重考据和重义理两种治学传统。
8、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对悲剧语义的演变进行研究,即考据部分和分析部分。
9、大体来说其理论特点主要表现为:汇通考据与义理;
10、通过考据学、考古学及近年有关学科最新成果的综合研究,人们认识到:关于炎帝的种种神话传说,不过是一种文化现象。
11、以其中有关考史的优良方法与突出成就为切入点,总结王鸣盛对历史考据学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12、从考据、逻辑、义理三方面论证了经书不能为评价作品的准绳。
13、戴震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考据学家,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4、王观国所撰《学林》,专门考辨六经史传及其他书中文字的形、音、义,在宋代考据学著作中非常著名。
15、与考据学的实事求是不同,在湘学传统中,由于其强烈的经世务实精神,实事求是成为一种注重现实实际的学风;
16、梳理考据方法发展的基本脉络,旨在为考据工作者提供更加广阔的考证视野、论辩角度和审视空间。
17、然明代《孟子》考据学是中国《孟子》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有一定的成就,又有一定的影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8、主要采用考、论结合,宏观剖析与微观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展示明代《孟子》考据学的真实全貌。
19、仁和郎瑛是明代学术史上的一位重要学者,在考据学方面贡献至大。
20、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义理、考据而忽视古典诗文的创作,这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都是极其不利的。
21、植物考据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22、他的经学研究特点鲜明,主张“以训话明义理”,提倡把经典内容的考据和义理思想的探究并重。
23、讲事实、重考据的考证学在今后的文艺批评中势必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24、论文旨在审视科学的古籍研究重要方略——重视考据,重新提出正确的文献批评道路。
25、而其在专业领域所做的考据性批评,同样旨在多重的建与立:确立信史,学科建构,乃至重建学术传统,等等。
26、他在反思乾嘉考据学基础上提出的“新考证学”,更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27、其主旨是突出《十七史商榷》考据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乾嘉时代的“求实”精神。
28、然后再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针对这些作品进行详细的影像地理学考据,研究不同的拍摄地点和物象对构建作品产生的不同作用。
29、乾嘉史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清代学术的主流考据学发展鼎盛的反映。
30、并且特别说明,本文并非是一篇钻研于历史考据的论文,而是基于个人之艺术观点与审美品味所抒发的「创作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