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hao86.com好工具)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
古关名。在伊阙山上。
⒈ 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 伊水流经其间,故名。
引《左传·定公八年》:“秋, 晋士鞅会成桓公,侵郑,围虫牢,报伊闕也,遂侵衞。”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伊水又北入伊闕。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 伊水歷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闕矣。 春秋之闕塞也。”
唐张说《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邙山,丘陵对于伊闕。”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贾让言禹凿龙门,辟伊闕,析底柱,破碣石。”
清姚鼐有《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诗,有“西登闕塞眺黄河”之句。 郭沫若《我是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秦将白起战败韩国,斩首二十四万于伊阙。”
⒉ 古关名。在伊阙山上。 汉末为镇压黄巾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
引《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 唐李贤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闕、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