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在吴越交界地夫椒山(今太湖洞庭山)被吴军打败。勾践选择做吴国人质,侍奉吴王夫差三年。为雪耻,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后终于灭吴。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在能臣文种、范蠡(lí)的辅佐下,经过二十年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攻破吴都,灭亡吴国,完成了他春秋霸业的关键一步。
然而,越王勾践在这场称霸之路上,最初的一个动力竟然是雪耻。二十年前,勾践在吴越两国的夫椒之战中,兵败被围困在会稽山。
战败后,勾践带着夫人以及谋臣范蠡前往吴国称臣。期间,勾践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小心翼翼地侍奉着吴王,受尽屈辱,同时也骗取了吴王夫差的信任。
三年后,勾践终于被赦免归国。为报仇雪恨,他开始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强国之路。
首先,勾践学会了隐忍。为了不消磨复仇大业,越王勾践选择躺在草堆上,枕着兵器睡觉;他还有一个更狠的做法是,在自己房间悬挂一块苦胆,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尝尝苦胆,以此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前耻。这就是典故“卧薪尝胆”的由来。
其次,勾践懂得凝聚人心,积蓄国力。这时的勾践已经不再是往日在深宫里发号施令的做派,而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勾践还宣布免除老百姓十年的赋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最后,勾践还从夫椒之战的那场败仗得出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越国现在跟吴国比实力,最主要还是差在了水军上。吴国擅长水战,兵力十足。
于是,越王勾践着力培养属于自己的精锐水军,而且这支水军还有专门的名称“习流”。为了增加兵源,勾践更是向全国颁布奖励生育、增加人口的律法政策。
终于到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等到了检验实力的机会。
此刻,吴王夫差正集结全国兵力,北上邀请各国,前来参加自己主办的黄池之会,争夺晋国的中原霸主之位;所以,吴国国内空虚。越王勾践顺势成为这场螳螂捕蝉游戏背后的那只“黄雀”。
他亲率“习流”两千、精兵四万,兵分两路伐吴。结果,吴都陷落,太子友被杀,逼得吴王夫差不得不急忙回国,以重礼求和。越王勾践知道自己目前还无法吞并吴国,于是同意了两国媾和。
之后,越王勾践又两次伐吴,取得了笠泽(今江苏吴江)之战的胜利,吴军从此一蹶不振。
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围攻吴国三年之后,再次打进都城,逼得吴王夫差连夜逃往姑苏台(今苏州)。
已经丧失昔日霸主威严的吴王夫差派大夫公孙雄,代表自己去向越王勾践求饶。这个公孙雄赤胸袒背而来,双膝触地跪在了勾践面前。他恳切地复述了夫差的话,说夫差现在愿意臣服于越国,希望越王能像当年在会稽山上吴王饶过越王那样,免夫差一死。
越王勾践见到这种情形,开始犹豫了。这个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反对饶恕吴王夫差。他就是勾践的智囊范蠡。
范蠡劝说道,“我们越国苦心奋斗二十年,不就是为了灭掉吴国么?千万不能错过时机。”范蠡见越王勾践还是有所迟疑,当机立断,命人击鼓整兵,攻破吴王夫差躲藏的姑苏台。
就这样,吴王夫差最后兵败被围,连求饶之路也断绝了。
夫差顿时想起被自...
查看更多与“越王勾践为了灭吴,总结出三个强国之路的道理”相关的文章
吴国讨伐越国,越王勾践被困于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感慨万分地叹息道:“难道我真的要命丧于此了吗?”大夫文种安慰说:“当年商汤被夏桀囚禁于夏台;周文王被商纣囚禁在羑里;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惨遭骊姬的迫害,出逃戎狄;齐桓公为公子时曾逃到莒国避难,但最后都成就了王霸之业。由此来看,你今天的处境,怎么知道不是将来转祸为福的开始呢?”后来勾践获得了吴王夫差的赦免,决心向吴国报仇雪恨。大夫文种献上计策说:“据我观察,吴王在政治上已经非常骄傲蛮横了,请你让我再去试探一下。"于是就向吴围借粮来借此试探吴王的态度。伍子胥劝吴王,不要借粮给越国,可吴王不听劝告,非要借粮给国。伍子胥说:“大王听不进我的劝阻,不出三年,吴国一定会成为废墟。”太宰伯嚭听了这些话,向吴王进谗言说:“伍员(子骨)外貌看似忠厚,实际上是个残忍的人。”于是吴王便杀了伍子胥。
伍子胥逃亡至吴的第三十九个年头,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人生的诸般况味,痛苦、悲伤、等候、忍耐,以及复仇的快感、征服的欲望、不被理解的失落和无奈,他已一一尝过,但他很可能早已忘记发自内心的喜悦的滋味。一个人被深仇大恨煎熬十余年,即便大仇得报,也难以从扭曲的心态中净脱出来。 伍子胥早已心硬如铁,在死亡面前他没有恐惧和悲哀,有的只是一丝含着嘲讽的怜惘。伍子胥仰天长叹:唉,伯嚭小人作乱,君王却要杀我!我曾助你父为王,又曾冒死立你为太子;你立为太子后,还曾许诺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从不抱此希望,如今你竟然听信小人之言,杀害忠信长者! 伍子背慨然赴死,死前特意可嘱手下:在我坟前种上標树,其木可以做成棺材。他还说:把我的眼晴挖出来,悬挂于国都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见越人灭吴! 夫差被伍子背的遗言激怒,他令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袋子里,扔到江中,任其漂浮而去。吴人怜悯这个从楚国逃亡而来的人,为他在江边山上立了祠,那山后来得名胥山。
伍子胥死后没多久,勾践为报国仇,忍辱在吴国做仆人。每天守坟、喂马、除粪、打扫,夫差骑马出门时,他恭敬地献上缰绳,帮夫差牵马穿过市井。忍辱负重,每天都睡在柴草堆上,让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家仇国恨。
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吴国受辱的情景。他睡觉时,躺在一堆乱柴草上,夜夜不得安眠,睁眼便是励精图治,早日报复!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先尝尝苦味,提醒自己时时不忘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
他穿着粗布的衣服,顿顿吃粗糙的饭食,连过年过节也不沾一点儿酒肉,平日就在四乡里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妇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
几年后,夫差率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并要求勾践也领兵前去助威。勾践见时机一到,遂率领三千精兵攻入吴国,杀了吴国的太子,生擒了夫差。夫差非常懊悔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导致了吴国灭亡的结果。
与“越王勾践灭吴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是什么带给他决心和力量”相关的文章
吴王伐齐,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却打了大胜仗,看来伍子胥也就那么回事,从此,夫差就越来越少地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吴王在齐鲁打了胜仗,越王勾践带领越国群臣朝拜吴王,献上丰厚贡礼,吴王大喜。吴王喜,吴国人就高兴,但有一个吴国人不高兴,这个人就是伍子胥。伍子胥看到越国人如此,心中愈发感到害怕,说:“这是要丢掉吴国啊。”于是劝谏吴王说:“越国近在腹心之地,现在我国虽能战胜齐国,好比石头田地,没有用处。而且《盘庚之诰》说,乱妄之人只有消灭干净,商王朝才能兴旺。”
过去劝人一定要引经据典才有说服力,伍子胥始终就没有忘记越王,他似乎有先知先觉的预见,预见到越国将成为吴国的麻烦,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劝夫差要斩草除根。而夫差这个时候眼光已经在中原了,他要争霸中原,至于身后那个越王,姓啥叫啥,他已经忘了。这个时候,夫差有了新的远大的目标,越国已经是解放前的事情了,伍子胥的那些“经”“典”在他看来,如同伍子胥一样,老了,不中用了,伍子胥让他勿忘越国,对他的新目标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伍子胥在他心目中越来越边缘化了。
这种情况下,伍子胥越是劝,越引起夫差的反感,为了少让耳根子清静些,吴王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知道自己的话在吴王夫差那里已经没有影响力了,于是临行齐国,他对儿子说:“我屡次规劝大王,大王不听。我现在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和吴国一起毁灭,没有好处。”为了自己打算,他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完成使命后返回吴国向吴王报告。
文种向吴王请求借粮。吴王夫差想借,又是伍子胥建议不借,吴王还是借给越国了,越王暗中十分喜悦。伍子胥却更担心,伍子胥说:“君王不听我的劝谏,再过三年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
对于伍子胥如此过激的语言,吴王责备了他,但伍子胥仍然坚持说:“您不要太高兴得太早!”
吴王很生气,看到这种情况,伍子胥觉得自己在夫差那里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因此想自杀,吴王听到制止了他。但什么事就怕人挑唆。被伍子胥引荐的楚国人太宰嚭这时风光了,成为吴王夫差最倚重的人之一。他一直想除掉这个竞争对手。听到这话后,就借机诽谤伍子胥说:“伍员(伍子胥的名,称名或是自家人或是对人不尊重)表面忠厚,实际很残忍,他连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惜,怎么能顾惜君王呢(人品上彻底否定伍子胥)?君王上次想攻打齐国,伍员强劲地进谏,后来您作战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智慧上否定伍子胥)。伍员因自己计谋没被采用感到羞耻,反而产生了怨恨情绪。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齐国,伍子胥又独断固执,强行谏阻,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现在大王亲自出征,出动全国的武装力量攻打齐国,而伍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纳,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备,这是很容易引起祸端的。”
然后,伯嚭用了更阴的,他对夫差说:“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齐国,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做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诸侯,自以为是先王...
查看更多杀了伍子胥后,夫差伐齐北上就没有了羁绊,这时齐国鲍氏杀了他们的国君悼公辅佐阳生作国君。这是人家齐国的家务事,但吴国强大了,因此,也成为吴国的管理天下的家务事,吴王打算讨伐鲍氏,所以就再一次率兵攻打齐国。可是,这一次,吴国并没有取,有些郁闷地撤兵回去了。
此后,吴王召集鲁国、卫国的国君在橐皋会盟。第二年,就势北上,在黄池(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南)大会诸侯,来号令周天子。
看样子吴国的霸权就要建成了。
但这时,吴国出事了,越王勾践乘虚而入袭击吴国,杀死吴太子,打败吴国军队。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
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他并没有意识到,吴国大厦就要从此倒塌。为了争当霸主,他怕天下人听到这个消息,就坚守秘密,把前来报信的七个使者斩杀于帐前。
为什么要杀死报信的使者?因为他想做霸主。要做霸主,自己的老窝被人端了,别人笑话还来不及呢,谁会尊奉您为霸主?因此,这个消息绝对不能对外透露。但这个事情毕竟发生,因此,吴王夫差想尽快了结争霸的事,要尽快了结就必然在行为中有所表现。
吴王的这些心事被晋国使者看出来了,他对晋国大夫赵鞅说:“高贵的人的脸色没有灰暗无神的。现在吴王面色灰暗,是他的国家被敌人战胜了吗?或许是太子死了吧?而且夷人轻佻不沉着,不能长久忍耐,请稍等一等。”于是晋国采取了强硬的态度。
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吴王说:“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
晋定公说:“在姬姓诸国中只有我晋国当过霸主。”
晋国大夫赵鞅见晋吴争执不下,动怒,要攻吴王,吴王夫差因为内部出了事情,不敢应战,这才让晋定公当了盟主。
这是《左传》的记载。但按《国语》的记载,却是吴国排在了晋国的前面。我个人觉得,《国语》的描写可能更符合当时吴王的心态。
吴王听说越国端了他的老窝后,更焦虑,想尽快结束会盟的事,但又不能让晋国和诸侯们看出自己的短处,于是采取了非常的手段。原本会盟是不用兵的,但吴王夫差为了当上霸主,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方式,在黄昏时发布命令,让士卒饱餐并喂足战马。半夜时分下令全军穿好铠甲,缚住马舌,把行军灶里的火移出来照明。《国语》的描写非常详细,吴王让其主力中军一万人以一百名为一行,排成一百行。每行排头的都是官师,抱着金属做的大铃,捧着士兵名册,旁边竖着幡旗和犀牛皮做的盾牌。每十行由一名下大夫率领,竖着旌旗,提着战鼓,挟着兵书,拿着鼓槌。一百行由一名将军率领,竖着日月旗,支起战鼓,将军挟着兵书,拿着鼓槌。这一万人组成的方阵,都穿着白色的下衣,打着白色的旗帜,披着白色的铠甲,带着白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白色的茅草花。吴王亲自拿着钺,身旁竖着白色军旗在方阵中间站立。
左军也像中军这样列阵,但都穿着红色的下衣,打着红色的旗帜,披着红色的铠甲,带着红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鲜红的火焰。右军也像中军这样列阵,但都穿着黑色的下衣,打着黑色的旗帜,披着黑色的铠甲,带着黑羽毛制作的箭,远看像一片黑色的乌云。左中右...
查看更多被吴国压迫的越国怎么就咸鱼翻身,壮大到可以打败吴国的?这就要说说春秋史上最能忍的国王勾践了。
勾践被困在会稽时,曾喟(kuì,溃)然叹息说:“我将在此了结一生吗?”这种叹息充满了不服,也充满了复仇的欲望,昭示了勾践将为复仇而活着。
文种为主上打气,劝解说:“当初商汤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围困在羑(yu,有)里,晋国重耳逃亡到翟,齐国小白逃亡到莒,他们都曾面临人生的低谷,但他们最终都称王称霸天下。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文种这样说就对了,充满了辩证法的色彩。此后,上述的王霸就成为勾践学习的榜样。
要学习商汤、姬昌、重耳、小白,勾践首须先面对现实,承认战败并承担责任,以赢得国人的理解与支持,以便同舟同济,共渡难关。他对国人说:“我不知道我们的国力不足,却与大国结仇,因此连累百姓的尸骨暴露在原野上,这是我的罪过,请允许我改正。”
于是勾践下令埋葬那些战死的人,照顾那些受伤的人,教养活着的人,慰问有丧事的人,祝贺有喜事的人,对离去的人给予帮助,对迁来的人给予安排,废弃百姓所厌恶的规章制度,补充百姓认为不够的事情。
作为战败的国王,他要到吴国当吴王的奴仆,他打算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文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范蠡、文种,都来自楚国,一文一武,是一对至交、好朋友,这在国家大臣的层面,尤其难能可贵。君臣和谐、文臣与武将的和谐是国家振兴的基础,越国一开始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很不容易也很幸运。
听了范蠡的话,勾践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文种,然后自己带着范蠡等三百个越国贵族到吴国做人质,卑躬屈膝地当奴仆、事奉夫差。作为越国国王,践甚至还亲自走在夫差的马车前为他开路。
这样的表现让夫差很满意。三年后,吴王夫差赦免了越王勾践,勾践带着范蠡等在吴国做奴仆的越国贵族回国。
勾践回国后,只做一件事:报仇。
越王对范蠡说:“我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国家,你好好谋划吧!”
一个人要是专心于一件事,那是很怕的,而有权力、有资源的国王专注于一件事,就更可怕。勾践就是这样,勿忘国耻,苦心经营。为了凝聚心志,他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饮食仰头尝尝苦胆,对自己施加心理暗示,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
这种心理暗示很起作用,使得一切有利于强国的事积极地做,而一切不利于强国的事即使有再大的诱惑也放弃。史书上记载,为促进经济,他亲身耕作,与百姓共同劳作。他的夫人亲手织布。为吸引人才,他降下身段,委曲求全,对贤人彬彬有礼。在日常生活上,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这对一个天生吃肉的国王来说有多么不容易要,想想就知道了。
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功复仇终成霸业”相关的文章
越王勾践占领了吴国首都。
吴王夫差从黄池回国,这时他面对不再是那个只有五千人、被困在会稽山上的勾践,而是拥有水陆精兵五万的勾践。经过十几年的磨砺,勾践已经拥有强大国力做后盾,兵精将广、国势蒸蒸日上。尤其是勾践的军队养精蓄锐,士气旺盛,而吴王夫差的军队,虽号称彪悍,但连年战争,尤其是与齐晋争霸,又长途跋涉,身心疲惫。别人的军队凯旋,是准备授受欢呼与享乐的,而吴王的军队凯旋却是要为能回到家中而战的,自己的老窝被人端了,身心疲惫的军队究竟还有多强的斗志与战斗力,应该是要打问号的,因此,夫差知道并没有能力消灭勾践,甚至打赢战争的盖率都不一定高,因此,他派人与勾践讲和。
勾践也知道这个时候还不能彻底打垮吴王夫差,占领了吴国的国都,好好地捞上一把,狠狠地羞辱他一番,然后换来的是对方温和的要求讲和,已经是胜利。因此,勾践同意讲和,然后从吴国撤兵。夫差这才回到国都。
既已讲和,吴王要与越国和平相处,让他那些疲惫的士兵休息而不加戒备。他并不敢对越国怎么着,这时他们知道越国可怕,有点害怕越国了。
吴国的这种态度,让人看到了吴国已经老了,武功也废了,于是越国大夫文种建议说:“我以为吴王下一步将会进攻我们,现在他休兵不动,毫不戒备,想使我们忘了他,我们不可因此而懈怠。往日我曾卜问上天,现在吴国的民众已经疲乏,而且连年饥荒,市场上连糙米也没有,粮仓都空了。他们的民众一定得迁移到东海边靠拣蛤蚌求生。上天已有预兆,民众的不满也出现,我无须再加卜问了。国王如果现在发兵和吴国交战,可以夺得有利时机,不让吴国有改变被动处境的机会。吴国边远地区的士兵,因为回家休整一时不能赶回,吴王将会以不应战为耻,他肯定不等远兵到达,而只用国都现有的军队与我们作战。倘若事情真能这样顺从我们的意愿,我们就可以攻入吴国,吴国边远地区的援兵即使赶来,也不能再与吴军会合了,我们可以用在御儿(桐乡市)的驻军牵制他们。吴王如果发怒再战,只有兵败逃亡。如果不战求和,国王就可以安稳地获取厚利和名誉然后放了他。”
文种的办法不错,但范蠡却觉得还不是决战的时机,因此,他提出了疲兵之策,他认为吴军已经疲惫,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越军不能给吴军以喘息的机会,要不断地打击与骚扰吴国,吴国毕竟是吴国,不可能一夜之间就灭掉,应当不断地消耗他的国力与耐力,因此,提出疲兵之策,这个办法伍子胥对楚国曾经用过,很管用,现在,越国又用到吴国身上。不断地骚扰吴国,围困吴国,却不与吴国决战,使吴国欲战不能,欲和不能,始终处在着疲于应付的状态。
但是这种策略在执行中也是有困难的,吴国人听说越军来了,出兵挑战,一天之内来回五次。越王勾践终于按捺不住,准备答应交战。这个时候还是范蠡起了作用,他说:“在朝廷里谋划得好好的,一到战场就失算,这行吗?君王暂且不要答应交战。谋划好了的事不要再更改了。”
勾践有优点,这个时候他从谏如流,为了复仇吴国,他就是听范蠡的。就不再执意交战。
为了...
查看更多与“卧薪尝胆数年,疲吴困吴,吴国已经奈何不了越国了”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