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三顾茅庐的刘备

发布时间:2020-05-26
1 原来刘备“三顾茅庐”并不存在,全是诸葛亮毛遂自荐加入刘备的
刘备“三顾茅庐”
历史上真有“三顾茅庐”吗

作为三国的经典篇章,刘备三顾茅庐在中国,甚至是在整个华人世界应该都是家户喻晓的,当年刘备在荆州寄居刘表帐下,驻军新野。由于军务不是很多,他努力结交朋友,广收人才,以备关键时刻使用。当时徐庶来投刘备,刘备对他非常重视。

有一天刘备跟徐庶说,听司马徽讲荆州这一带有个号称卧龙的隐士很厉害,他就是你吧?徐庶听后对刘备说:“卧龙”呀,他叫孔明,此人比我厉害多了,将军想见他吗?

刘备立即回答:想想,你明天把他带来我们一起喝几杯,聊聊天。听到刘备这么说,徐庶却回答他说:这个诸葛孔明只能你自己去拜访,别人是叫不动他的。于是就有一段精彩的三顾茅庐。

不过大伙都知道《三国演义》是虚构的,好多情节都被加工过,那么三顾茅庐这个情节是不是真实的呢?我们看看《三国志》中是怎么写的。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凡三往,乃见。讲的不就是去了三次才见到吗?所以说这个罗贯中的三顾茅庐情节是出自于《三国志》的,所以并不是虚构的。但是大伙都知道,当年的正史并不仅仅只有《三国志》一本,其它的正史中有没有记载刘备三顾茅庐呢?

在史料中,对于刘备三顾茅庐这件事还真的就有不同的说法。它就在鱼豢写的《魏略》上。《魏略》是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现在不少学者在研究三国历史时都会引用《魏略》中的说法。而就在这本《魏略》中记载的诸葛亮出山的过程竟然与《三国志》是完全相反的。

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讲的都是刘备亲自登门去请了三次才把诸葛亮请出山。但是《魏略》却说是诸葛亮向刘备自荐的。其原文: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意思就是当年诸葛亮是自己去找刘备的,而因为他当年才二十几岁,是个年轻人,刘备根本不重视他。一场联宜结果,等大家都走了,刘备竟然都没有跟诸葛亮说过一句话。但是诸葛亮不死心,大家都散了,诸葛亮却自己留下来不走。而刘备还是没有理他,自顾自己在编他的手工艺品,然后还是诸葛亮自动找刘备说话,最后才被刘备收留并重用的。

查看更多
2 刘备“三顾茅庐”是假的?《魏略》记载是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的
刘备“三顾茅庐”
历史上真有“三顾茅庐”吗

首先,说说诸葛亮的出山和他的地位巩固过程。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可是《魏略》和《九州春秋》上记载的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的故事,知道的人却很少了。书上说:“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后来刘备自顾自编帽子,被诸葛亮谏阻,才注意到这个年青人——这一情节,稍加改编,也添加进《三国演义》中去。

当时荆州出名的读书人很多,刘备因为徐庶的话,就去求见在荆州士人中名声并不很响亮的诸葛亮,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有名的读书人都被刘表搜刮光了,刘备只好去找二流名人;二,刘备是想仿效“千金买马骨”的故事,通过走访一个年青人,来提高自己爱才的名声。

总之,不管刘备因为什么原因去亲自登门找的诸葛亮,既然正史上采用了这种说法,就姑且相信吧。但是后面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隆中对》。《隆中对》素来被认为是极其高明的战略方针,但是仔细研究之下,就可以发现它具有两个很大的缺陷。一是“联吴”和“据荆”的矛盾(孙吴也想要荆州很久了,两条狗都盯着同一块骨头,怎么会不撕咬?不过,这个问题与主题无关,姑且不谈),二是怎样取得荆州的问题。就第二个问题来看,诸葛亮这篇《隆中对》如果是献给刘表的还情有可原。刘备当时只有小小一个新野,他怎样才能拿到荆州?诸葛亮再聪明,也不是邪 教妖人,他不会知道刘表什么时候死,不会知道曹操什么时候南下,更不会知道刘琮那么简单就投降。没有这第一步的实行方法,《隆中对》就是一纸空文,它也许仍旧是很好的战略方针,但是大而无用,不会吸引当时连屁股也坐不稳的刘备。

因此,有人估计,《隆中对》的基本策略,其实刘备早就明白,他不过看看这个小年青思路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既然大致相同,也就不管细节了,先聘出山再说。还有人认为,所谓《隆中对》,不过是诸葛亮和刘备长时间谈话中的一些片段,连缀起来而已,本身并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对策。

先放下《隆中对》不提,诸葛亮总算出山了。可是他出山没所久,曹军南下,就把刘备打得惨兮兮地向东逃跑。演义中大篇幅渲染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其实在正史中,根本一笔都没有记载。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劳,其实是过江东,说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以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其间的借东风、伏华容、收四郡本来就子虚乌有,而且直到这个时候,诸葛亮也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没有上过一线去打仗。

诸葛亮第一次上阵,是在刘备攻打四川的时候,兵困葭萌,庞统战死,没有办法,才召“(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四川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仍然是文职人员。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刘备很少让诸葛亮带兵,并且...

查看更多
3 刘备“三顾茅庐”到底是史实还是随意撰写出来的?
刘备“三顾茅庐”
历史上真有“三顾茅庐”吗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关于三顾茅庐一事是否真实存在,在学术界一直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

“三顾茅庐”说的支持者认为刘备确实曾经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证据就是诸葛亮出兵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在这篇流芳百世的散文名作中,诸葛亮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先主刘备当年曾三顾他于草庐之内并向他咨询发展大计,他深为感动之下答应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兴复汉室之大业。诸葛亮的人品道德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出师表》是写给皇帝刘禅的,所以,“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言绝对是一点儿也没有掺假的真话。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认可“三顾”之说的。陈寿在《诸葛亮传》中曾对传主做出过这样的评价——“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由此可见,陈寿在为诸葛亮作传时是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立场上的,这就使得他笔下的刘备三顾诸葛亮可信度非常之高。

然而,“三顾茅庐”说的反对者也有白纸黑字的证据,他们拿出的古籍是与《三国志》同时代的《魏略》和《九州春秋》。按照这两本书的说法,诸葛亮是在曹操剑指荆州之前主动“北行见备”的。他们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有修齐治平远大政治理想的青年才俊,他不会傻傻地在隆中坐等那位可能来访更可能不来访的像刘备一样的明主。

易中天先生觉得两种看法都有不可辩驳的论据,他经过一番思考给出了一个不偏不倚的新结论——诸葛亮先去找刘备,刘备也接受了他的建议,但仍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于是诸葛亮就回去了。等到刘备意识到诸葛亮的价值时,只好亲自出马,三顾茅庐,重新把诸葛亮请了出来。此说看似兼容并包,两全其美,但确如易先生自己所说“太大胆了一点”,以至于有些突兀,难以令人信服。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忽然来到你家中邀请作为一家之主的你去外地某公司任职而且短期内不能回家,你会立刻放下家中的一切跟随对方前往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按照常理,你需要一两天时间来打理家中事务为远行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做法是让对方先走,你几天后自己到他们公司报到。

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诸葛亮在被刘备拜访时乃是一家之主,而且以“一生唯谨慎”著称于世,他理应会像上面所设想的那样在安排好家中一切后独自奔赴刘备的军营,而刘备自然不会到处宣扬他三顾茅庐搬请诸葛亮这件事,于是,诸葛亮应刘备之邀如约而至在不知情人的眼里就成了主动“北行见备”了。

查看更多
4 刘备“三顾茅庐”背后的隐情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刘备“三顾茅庐”
历史上真有“三顾茅庐”吗

许多人提到“三顾茅庐”,就会坚信,拥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就一定会等到明主的拜见。但是,真是这样吗?诸葛亮真的纯粹因为其才华横溢远近闻名,而被刘备三顾茅庐的吗?我看,其中恐怕也有隐情!

在公元207年,还不是大军阀的刘备率领一帮乌合之众来到了新野。之前,他是屡战屡败,屡败屡逃,虽然有张飞、关羽等猛将,但由于部队不正规,实力不强大,没有过硬的社会根基,所以他常吃败仗。这次,刘备在新野驻军,就想拉拢当地豪族,另外也是真心要寻找一位像韩信那样才华横溢的将领。

当时,刘备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就给刘备推荐了徐庶和诸葛亮。但是徐庶还没干多久,就被曹操给挖了墙脚。没办法,毕竟曹操那边兵强马壮,给的工资待遇很好,再加上曹操还捞到了徐庶的母亲为“核心王牌”,徐庶无奈,也就只好惜别刘备,跑到曹操那边去了。

一时半会儿,没有了军师可怎么办呢?刘备只有继续物色找人这条路可走。经过多方权衡,再加上司马徽、徐庶等人的推荐,刘备决定去找诸葛亮。

当时,刘备是不会天真地相信26岁的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刘备如此看重诸葛亮,主要是因为诸葛亮有着特殊的当地“关系”,比如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是荆州牧刘表的旧友;大哥诸葛谨已经去东吴当官,属于典型的潜力股,正在提升中。

沔南名士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在当地颇有影响;主掌荆州行政的蒯家是诸葛亮大姐的婆家;掌握军权的蔡瑁是诸葛亮的妻舅。最重要的是,当地行政军事首领刘表,因为娶了蔡家的女儿,亲上加亲,也就成了诸葛亮的表舅舅。如此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怎能不让刘备心动呢?

于是,公元208年春,刘备3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诸葛亮。不过,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注意,绝对不是诸葛亮故意不见,而是因为他出去游山玩水去了,才和刘备无缘。

当然,第三次两人终于还是见上了。两人一拍即合,诸葛亮就在家中提出了着名的隆中对,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很多人佩服诸葛亮提出的三足鼎立,其实真正熟读历史的人,是很容易提出这个策略的。为何呢?我们可以从东汉之前的历史说起。

当年韩信为齐王,项羽为楚王,刘邦为汉王,当时项羽的谋士就去劝说韩信,3家均分天下,各自占领地盘,这不就是三足鼎立的教科书版本么?有现成的历史教材,搬来就可以实施,此种论断其实是见不得高明到哪里去的。再说,提出三足鼎立观点的又不是只有诸葛亮一人,当时吴国的鲁肃提出的观点比诸葛亮更早。

历史表明,刘备三顾茅庐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三国时期,每一次军事行动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动机。三国并不缺人才,但是为何刘备执意邀请诸葛亮帮助自己,这背后有更多的隐情。

查看更多
5 历史上“三顾茅庐”的典故是真是假?刘备“三顾茅庐”其实并不可靠
刘备“三顾茅庐”
历史上真有“三顾茅庐”吗

“三顾茅庐”的典故在中国流传千古,而到现代更是耳熟能详。罗贯中在其小说《三国演义》中更是大肆渲染其典故,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的事情,更是深入人心,让人不为赞叹,刘皇叔礼贤下士,真乃仁君风范。可事实上真的如此?

“三顾茅庐”的典故的由来。

一是是出至于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第二是出至于陈寿《三国志》中的“凡三往,乃见”。

由此可以看出来仅仅是在这两处有过记载,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刘备如果真的是三顾于草庐之中,应算的上是轰动之举,各家史书都应当争相记载和评判,但是总览整个三国史料和相关人物,除了陈寿一家以外,竟无人提及刘备三顾茅庐一事,这在现在来看真的是无法想象。

“三顾茅庐”的见解

在《魏略》中记载的:“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说明是刘备屯兵于樊城时,曹操方已统一黄河以北,下一步计划是攻击荆州。诸葛亮带着自己的预测,北行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初次相见时,看诸葛亮年纪轻轻,没有重视他,以诸生对待之。

《魏略》早于《三国志》,且以史料丰富,态度严谨见长。而在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中也作过相同记载。这就说明三顾茅庐的典故真实性有待考察。

而且当时诸葛亮27岁只是一介布衣,无论才情多大,要想要一个“天下无人不识君”的刘备去亲自三请可能性有多大呢?当时刘备已经46岁了,在古时已是大龄之年,所以说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其实是诸葛亮主动“毛遂自荐”更值得肯定。

查看更多
6 刘备为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聊聊历史上三顾茅庐的来历
刘备为诸葛亮三顾茅庐
诸葛亮相关的成语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lizhigushi.com]。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查看更多
7 刘备三顾茅庐前错过了哪4人,使之变成曹操身边的谋士
刘备三顾茅庐前
曹操身边的谋士
袁绍谋士

谋士,指设谋献计的人。古时的谋士:相当一部分“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为自己的 “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有时甚至以死相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谋士这一群体就已经开始兴起了。比如张仪、苏秦、公孙衍等纵横家,也可以称之为谋士。到了汉末三国时期,谋士更是成为各个诸侯逐鹿中原的重要帮手。

其中,就曹操来说,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得以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众多对手。对于曹操来说,麾下就拥有郭嘉、荀彧、荀攸、司马懿、程昱、贾诩等一流谋士。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刘备来说,虽然也获得了法正、诸葛亮、庞统等谋士的辅佐,但是,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却错过了四位谋士。换而言之,正是因为错失了这四位谋士,导致刘备长期颠沛流离,没有立足之地。那么,问题来了,这四位谋士分别是谁呢?

一、陈群

首先,在刘备错过的四位谋士中,陈群的能力可以说是最强的一位,甚至不输蜀汉丞相诸葛亮。因为在曹魏阵营中,陈群的官职就相当于丞相了。陈群(?-237年2月7日),字长文。颍川郡许昌县(今河南许昌东)人。陈群出身名门,早年被刘备辟为豫州别驾。虽然曾经是刘备的手下,但是,曹操入主徐州时,陈群被辟为司空西曹掾属。在跟随曹操后,陈群获得重用。曹操封魏公时,任魏国的御史中丞。后拜吏部尚书,封昌武亭侯。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曹丕登基称帝后,陈群历任尚书令、镇军大将军、中护军、录尚书事。在曹魏的官职中,大臣一旦录尚书事,意味着可以参与朝政的处理。曹丕驾崩后,陈群和司马懿、曹真、曹休成为四位托孤大臣。曹叡即位,陈群任司空、录尚书事,累封颍阴侯。青龙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陈群病逝,谥号“靖”。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庙庭。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位君主,因为突出的治国才能,得以在曹魏平步青云,成为和司马懿相提并论的重臣。

二、陈登

陈登(163—201),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东汉末年将领、官吏。沛相陈珪之子。陈登为人爽朗,性格沉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兴平元年(194年),陶谦病死,陈登主持由刘备继任徐州牧,倾心拥戴。建安元年(196年),吕布赶走刘备,袭夺徐州,自称徐州牧。陈登在名义上改属吕布,但对吕布为人深恶痛绝。

在此基础上,陈登向曹操献灭吕布之策,被授广陵太守。以灭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又迁东城太守。年三十九卒。其子陈肃,魏文帝时追陈登之功,为郎中。由此,对于刘备来说,失去徐州不仅意味着地盘的丢失,也导致其错失了陈登这位谋士。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陈登不仅仅是文臣,他在用兵方面也很强悍,广陵郡(治所今江苏省扬州市)地接长江,向来为江东孙策所觎觊。所以,如此文武双全的人才,没能一直辅佐刘备,自然是蜀汉的损失了。

三、徐庶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查看更多
8 你对“三顾茅庐”的刘备了解多少?他的生平到底有何不同?
三顾茅庐的刘备
刘备生平

刘备字玄德,生于公元161年,涿郡涿县(河北涿县)人,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刘胜玄孙,刘胜的儿子刘贞于公元前117年被封为涿县陆城亭侯,后因宗庙祭祀时所献助祭用的礼金不合规定而被取消封侯。刘备的祖父叫刘雄,父亲叫刘弘。

刘备少年丧父,和母亲一起靠贩鞋织席度日。他家附近有一棵桑树像华盖,在树下和同族孩子玩耍时他曾说过:“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刘备年轻时不喜欢读书,喜爱骑马射箭,弹琴作乐。他身高7尺5寸(汉尺),《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里都介绍他双手下垂可以超过自己的膝盖,眼睛能看见自己的大耳,所以在三国演义里他又多被人骂为“大耳儿”、“大耳贼”。

刘备生性少言寡语,待人谦和,喜怒不形于色,喜欢结交英雄豪杰,故后有“桃园三结义”。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他在商人张士平、苏双的资助下组织一支队伍,在镇压起义中初露锋芒。但由于力量弱小,一直没有固定地盘,公元196年,陶谦推荐刘备为豫州刺使,驻屯小沛(江苏沛县),陶谦病逝后将徐州让给刘备,曹操上表推荐刘备做镇东将军,封为宜城亭侯。后徐州被吕布侵占,刘备依附曹操,在曹操帮助下消灭吕布。公元200年刘备占据徐州,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兵败,逃往青州依附袁绍,曹操攻破袁绍后刘备南下依附刘表,屯兵新野(河南新野),公元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帮助他联吴抗魏,经赤壁一战获得荆州地区。公元211年进驻益州(四川地区),公元212年至公元214年,刘备围攻成都,刘璋投降,刘备自称益州牧。公元219年5月,刘备占领汉中(陕西汉中),7月自立汉中王。公元221年4月在成都称帝。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击江陵(湖北江陵),荆州守将关羽战败被擒,荆州被孙权全部占领。刘备于公元221年7月亲自率兵进攻东吴,孙权派陆逊领兵5万抵抗。公元222年6月,两军在犭虎亭对恃,刘备于彝陵(湖北宜昌东南)到犭虎亭一带扎营40余座,后被陆逊火烧连营惨败,退守白帝城(四川奉节)。公元223年4月,死于白帝城,终年63岁。

刘备先有长子刘禅,即蜀国第二任皇帝,刘禅为甘夫人在新野时所生,三国演义里提到甘夫人因梦到吞北斗而怀孕,故刘禅小名“阿斗”。刘备另有两子为刘备的妾所生,一子刘永,封为鲁王,一子刘理,封为梁王;刘备曾有义子刘封,本为罗侯姓寇人家的儿子,长沙郡姓刘人家的外甥,刘备初到荆州时因为没有儿子故将其收为义子,后因刘封欺压孟达,不救援关羽惹刘备怨恨,诸葛亮考虑他为人粗犷率直,恐换代之后无人能控制,劝刘备将其除去,于是“赐封死”。

刘备的遗诏中所提到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成为一代至理名言 。


查看更多
推荐栏目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