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朱元璋白手起家,扫平了各路诸侯,并且推翻了蒙古人的政权,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大明王朝。既然老朱当上了皇帝,那么选择谁来接班,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但是朱元璋完全不用担心,他的大儿子也是他的嫡长子朱标就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朱元璋大儿子朱标
朱标(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标于龙凤元年(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朱标刚刚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就给予他厚望,给他找全国最好的老师——宋濂为朱标传授经学,以及系统化的儒家教育。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立马就立朱标为太子,还配备了一系列文臣武将辅佐朱标。平时朱元璋外出打仗的时候,就让朱标管理国家。虽然朱标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也比较仁慈,跟朱元璋的治国理念相差甚远,但是朱标经过多年的历练也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将来朱元璋离世之后,大明在朱标的手上也一样能够蒸蒸日上。
可是就是这么悉心培养的太子,却死在了朱元璋前面。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朱标染病去世。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年纪已经大了,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重新挑选一位继承人此时已经迫在眉睫。
这个时候是选择朱元璋的儿子,还是选择朱标的儿子作为继承人,让朱元璋犹豫不定,最终朱元璋还是选择了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那么在这么多子孙之中,朱元璋为什么单单选择朱允炆呢?
第一:朱元璋自己制定的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保证王朝的长治久安,采用周王朝的分封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不过朱元璋为了保证老朱家能够一直掌握天下,他分封的诸侯王都是他自己的子孙,让他们分别驻守在北部边疆以及各大战略要地。
不是嫡长子的都在外地当王爷,保卫国家的安全,而皇帝则由朱标这个嫡长子这一脉继承。但是如果朱元璋在朱标死后,立别的儿子为继承人,朱元璋这个立下的规矩就被自己给打破,那么后世又会不会效仿呢?到时谁能保证大明不会出现叛乱?
第二:朱元璋没有中意的儿子作为继承人
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中,虽说朱标跟朱元璋性格相差甚远,但是朱标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合格的储君,而再看看其他儿子呢?在朱元璋看来是一个不如一个。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在朱标还活着的时候频频犯错误,要不是朱标给他们求情,不知道朱元璋会怎么处罚他们。所以这样的儿子怎么可能会被朱元璋立为继承人。
第三:朱允炆是最合适的人选
既然自己的儿子不靠谱,那就只能从朱标的儿子中去选择了。朱标还是太子的时候,他的太子妃是明朝名将常遇春的女儿,并且给朱标生下两个儿子朱雄英和朱允熥。朱雄英跟常氏在朱标之前已经去世了,所以嫡长子的身份应该是朱允熥没跑了。可奈何朱允熥的外公是常遇春,朱元璋担心功臣集团太过强大,将来...
查看更多与“他是朱元璋最宠爱的儿子,英年早逝后朱元璋选择了其子嗣为继承人”相关的文章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于儿子已经死了,因此皇太孙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称帝之后,为了巩固皇权,便开始削藩,剥夺王爷的藩位。其他的王爷都很听话,乖乖的接受朱允炆的削藩,可是燕王朱棣是个刺头,就是不听话。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标,朱棣倒是没有什么意见,毕竟他是老大。可是朱标都死了,朱元璋也不考虑他,还把皇位隔代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棣心中就非常的生气,凭什么?
此时朱棣的心中已经很不满了,突然之间朱允炆又要削藩,这直接就是火上浇油,点燃了朱棣心中的怒火。皇帝不让我当,王爷也不让我当,你想让我当什么?朱棣是咬牙切齿,他决定造反了。造反不是他的错,都是你们逼的。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亲自领兵挥师南下,他要亲自问问自己那可爱的大侄子,他究竟想干什么?朱棣的军队常年驻守在边疆,作战能力非常强,再加上朱棣本身就是戎马出身,擅长打仗,因此他很快就攻破南京,夺了朱允炆的皇位。至于朱允炆去了哪里,也是各执一词,一种说法是出逃海外了,一种说法是当了和尚,还有一种说法是被火烧死了,总之朱允炆的下落也成了历史的一桩疑案。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他应该了解自己儿子的脾气,那么朱元璋为啥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偏偏要逼的朱棣造反夺取皇位?历史专家对此表示说:“谁都可以当皇帝,就朱棣不行。”
专家为何为这么说呢?其一,朱棣出身卑微。有人说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都是王爷了,怎么还会卑微呢?这只是普通人眼中的朱棣,在皇室中朱棣就是出身卑微,因此他的母亲不是正牌的妃子。朱棣生母一直是一个谜团,有人认为她是高丽人,有人认为她是蒙古人,她的身份很卑微,因此朱棣的地位也是很低。古代皇位的传承是非常看重身份地位的,朱棣不是嫡出,自然皇位轮不到他。
其二,朱棣性格暴躁,喜欢杀戮。洪武年间,朱元璋是大开杀戒,杀了很多的人,因此他希望下一个皇帝实行仁政,用来缓和明朝的危机感。
朱棣如此的暴躁滥杀,不是朱元璋心中理想的继承人。朱棣通过兵变杀戮夺得皇位之后,他也选了一个仁爱的皇帝朱高炽,以此来达到平衡。
如果连续几个皇帝都是喜欢杀戮,那么皇权就不牢固了。无论是从出身来看,还是从性格来看,朱棣都完美的避开了朱元璋的选择,因此他不能通过继承来当皇帝。
与“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他为何不是朱元璋心中理想的继承人”相关的文章
在满清12位皇帝中,最有名的就是康熙、乾隆两位皇帝,这两位皇帝掌权期间被统称为“康乾盛世”。但是仔细查看过史籍的人就会发现,在二人之间的雍正皇帝才是“盛世”出现的关键人物,他在位期间勤勤恳恳12年,没有一丝疏忽,但是后世却对他没有很高的评价,原因就在于很多人觉得他的皇位“来路不正”。
康熙皇帝是满清中儿子最多的一位帝王,因此当时皇子们关于皇位之争的场面也最惨烈。其实在当时,康熙早就立了胤礽为太子,但是谁知道太子惹怒皇帝被废,后来虽然又被复位,但是却因为谋逆之事彻底无缘皇位,因此其他皇子对太子之位蠢蠢欲动。
“九子夺嫡”是清史上极为残酷的一笔,当时皇子们为了拉拢势力,夺得皇位已经彻底无视父母、手足、夫妻之情,做出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自己能登上皇位。皇子们也分成为了不同的党派,彼此之间陷害、残杀,什么都能做出手段十分残忍。
康熙知道皇子们的争斗,但是却无法改变这种局面。甚至在皇帝看来,挑选一位最好的继承人对大清,对皇帝自己也是最重要的。不过,心中只为自己而不考虑国家社稷的人明显不在皇帝考虑的范畴之内,因此顾全大局,遇事沉稳的皇四子就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如果考虑到康熙个人的喜好,很多人都觉得继承皇位的应该是皇十四子,这位皇子从小就十分聪慧,皇帝更是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甚至自己教授儿子学习骑射。而且皇十四子本身的性格与康熙非常相似,为人也很机灵,所以很多人都猜想将来的储君必然是他。
以至于后来还有传言说,康熙真正传位的是皇十四子,但是却被皇四子将“十”改为“于”,因此顺利篡位。那么康熙到底想把皇位传给谁呢?真实的遗诏被公开,解开百年的误会。
随着近年来各种文物的展出,我们有幸见到了遗诏的真容,这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一共有4份一模一样的文件收藏在不同的地方。从遗诏的内容看并不存在可以篡改的余地,其中不仅写明了雍正的名字,对继承人的描述也完全符合康熙对雍正平日的评价,而且很多学者分析后也觉得雍正当时继承人的身份不会有假,彻底解开了百年的误会。
与“康熙内心里的继承人其实早就想好了?从康熙遗诏里就能得知”相关的文章
赵构是南宋帝国的缔造者,也是宋徽宗的儿子。应该来说,宋高宗赵构也算一位不凡的君王,能够在北宋灭亡那等危急时刻当中,赵构能够建立起南宋政权,并在金国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仍然保南宋政权不倒,这不能不说赵构还是很有能力。
赵构在位35年,活了81岁,为什么就没有子嗣继承皇位?
原因很简单仔细研究史料,这其中最大的罪魁祸首应该是赵构身边的两个宫女。
在赵构当亲王的时候,虽然他不算宋徽宗最重视的儿子,但作为皇帝的儿子,生活条件那自然是非常优越的,再加上拥有老爸那能生八十个子女的强大基因,年少的赵构很快的就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赵旉。对于第一个儿子,赵构自然是疼爱有加。但经常看宫廷剧的朋友会知道,古代夭折的事情就算是在皇室,那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哪怕有御医在一边侍候也是如此,毕竟,在古代,很多疾病都是没有特效药进行治疗的。而赵旉在三岁的时候就生了一场大病,幸运的是,经过御医们高明的治疗,赵旉总算慢慢的好起来了。而这个时候,却有一宫女意外的碰倒了小皇子宫殿里的金香炉,那一声巨大的响声顿时将身体还处于恢复状态的赵旉给惊吓到了,当晚,赵旉就不行的挂了。事后,赵构将这个宫女活活给打死,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第二个宫女彻底让赵构失去了生育能力。
靖难之变,金国人将宋朝宋徽宗、宋钦宗都俘虏了,赵构作为唯一幸存的宋徽宗儿子,他不可避免的过起了逃亡江南的悲催日子。对于这个皇室漏网之鱼,在加上赵构并不是金国理想的傀儡人选,因此,对于赵构,金国人是围追堵截的去追杀赵构。就这样,赵构一路从北方逃到了扬州。在扬州,一身疲惫的赵构自然想找个美女来放松放松,毕竟,这段日子,金国人可是没少折腾自己。
而正当赵构和美貌宫女享受鱼水之欢的时候,这个时候,一个亲兵急急忙忙的跑进来报告:不好了,皇上,金国人渡江又追上来了。本来这段时间赵构就是精神高度集中,在加上在做人伦之道时,遇到金国人这个惊吓,赵构终于悲剧了,并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按照现在医学的说法,赵构的这种情况是绝对有可能的。在很多小说当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些主角调侃这类事情。
也正是因为赵构的确丧失了生育能力,因此,在后来,赵构才选择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子孙赵昚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自己还是精力充沛的时候就禅位给赵昚,而赵构做太上皇,一做就是二十多年,而赵构也绝对称得上我国历史上做太上皇做的最久的皇帝了。
一些历史迷曾做了一个猜测,赵构之所以会那么早就禅位做太上皇,其实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儿子,没有希望了,自然做皇帝就没有意思了。纵观赵构的一生,他其实还是非常悲催的。相信他几乎每天都担心着金国人的入侵,再加上自己丧失生育能力,这的确是非常的闹心啊!难怪他身体强壮,却早早的禅位。
与“宋朝赵构在位多少年?赵构为什么选外人做自己的继承人”相关的文章
有史家认为努尔哈赤没有明确赐多尔衮统率哪一旗,故而推测是想让他成为八旗之主,让阿济格与多铎统率两黄旗作为护卫。这种认识,源于朝鲜史籍《春坡堂日月录》的纪录,努尔哈赤临终时,曾遗命由幼子多尔衮继续汗位,代善为摄政。
然而,联合努尔哈赤于天命十一年在宁远兵败袁崇焕之手后,铭心镂骨:“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清史稿·太祖本纪》)他是要复仇的,而这份重担绝不是年轻的多尔衮所能担负得起的!
即便厥后玄烨在康熙五十七年弄出一道两千多字的面谕,强调太祖努尔哈赤“初无取天下之心”,是厥后至顺治朝因“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翦灭闯寇,入承大统”,乃“承席先烈”,“应天顺人”。这是一个欲盖弥彰的障眼法,为清军酝酿多年后奋力入关而有意躲避攻其不备的骂名。
岂论这些被康熙帝说得如何堂而皇之,作为明朝军官的努尔哈赤开国称汗,就是一种事实上的叛逆自立,更况且他一直忙着选择中意适合的后继之君。但因匆匆而崩,给后世留下了一宗迷案:他中意的究竟是多尔衮还是皇太极!
一、努尔哈赤驾崩时,十五岁多尔衮还没有上过战场。而他的哥哥们: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以及他们的儿子,都成了骁勇善战的领军上将。努尔哈赤作为一个马上帝王,自然会明确皇太极他们的个性。他们断然不会听从一个不知军事的少年天子的下令。多尔衮即便上位乐成,那就只会形成众贝勒与多尔衮血腥反抗,阿济格也未必会资助自己的胞弟。努尔哈赤发动宁远之战兵败,未必不想接棒人能复仇,再次对明朝提倡攻击。
二、五大臣执政之后,转为四贝勒执政。代善被废之后,“立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托、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多尔衮三兄弟到场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厥后努尔哈赤又制定代善领衔的十固山贝勒配合执政。多尔衮兄弟虽在其中,但年轻功薄,真正有话语权的还是代善、皇太极他们。多尔衮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政治职位不如阿济格,甚至不如多铎。在天命年间许多重大运动中,都不见多尔衮的踪影。
三、让多尔衮继位、代善执政,未必努尔哈赤愿意。虽然努尔哈赤曾说:“等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指代善)收养。”可是,有事实证明努尔哈赤很隐讳妻妾和儿子来往。他的继妃富察氏跟了他三十多年,生育了二子一女,很受痛爱,但因传出与代善有私情,便被努尔哈赤以“盗藏金帛”之名罗织罪状,“迫令大归”。另外,代善与阿巴亥之间,也曾泛起了不干不净的事情,阿巴亥曾半夜出宫去代善贵寓。努尔哈赤自然放心让阿巴亥作为太后与执政代善共管朝政。那样只会让儿子与继母重演情感戏。
四、多尔衮兄弟接受两黄旗,是按女真族的幼子守灶制度完成的。幼子守灶,是一些少数民族在原始氏族社会时,衍化出的一种产业继续规则,即幼子继续父亲的家业。宗子析居,幼子守户。努尔哈赤十九岁时即从父亲家中分出,独自立户。《满洲实录》卷一纪录,分居时“家产所予独薄”,这是...
查看更多与“努尔哈赤拟定的继承人竟然是他,给后世留下了一宗迷案”相关的文章
叶赫那拉氏跟爱新觉罗氏一样,在清朝历史上格外有名,最有名的是“满清兴于叶赫那拉氏,亡于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即是叶赫那拉氏中的一员,但较多的人认为,是慈禧太后得以让晚清延续了数十年,清亡于另一位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慈禧太后的评价并不是很好,慈禧太后在咸丰帝去世后,步步结构,牢牢地将权力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同治帝与光绪帝的皇位如同虚设,而晚清羸弱,列强肆无忌惮的登陆,但慈禧太后在宫中穷极侈靡的生活与黎民的磨难形成了庞大的对比,以致于梁启超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局势及中国前途》中讲出“民不知有国,国不知有民”。
但要论一小我私家的能力,能够操控朝政的自然不是轻易之辈,慈禧太后17岁入宫,成为了咸丰帝的妃嫔,其时清朝已经泛起了种种问题,内忧外患,西方列强与太平天国一度对清朝统治组成了威胁,据纪录,在咸丰帝患病期间,慈禧已经到场了部门朝政之事。
在治理朝政上,咸丰帝也未必比得上慈禧,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兵临紫禁城下,咸丰帝带着自己的皇后、嫔妃等人逃往了热河,派出恭亲王奕訢留在北京与西方列强议和,因此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等。
这情况与厥后的八国联军进京何其相似,不外在1860年,咸丰帝逃亡热河前,尚未掌权的慈禧力劝咸丰帝留在北京,继续反抗,为此慈禧还惹怒了咸丰帝,差点被杀,签订不平等条约后,慈禧感应羞耻,还是劝说咸丰帝废约再战,但在1861年,咸丰帝于热河病逝了。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光绪帝的宠妃珍妃让光绪帝留在北京,不外被慈禧太后拒绝了,而且慈禧太后还找了个理由将珍妃投井了,而且慈禧派出的李鸿章等人,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奇耻大辱的《马关条约》后,慈禧太后又回到了紫禁城,继续过着奢华的生活。
从咸丰帝的嫔妃到同治帝的母亲,再到掌权的“老佛爷”以及履历过西逃的狼狈,慈禧太后对于西方列强的态度发生了很显着的变化,美国驻华大使康格的夫人在《中国来信》中讲到:
“1900年的动乱竣事之后,宫廷回到北京,太后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她主动提倡了许多次会见的邀请,大家自然都接受共进午餐。在私人会见时,这位伟大的女性才会体现出她的机智和女性魅力,以身为女主人的色泽和吸引力……”
1908年,74年的慈禧太厥后到了生命的终点,她卧病在床,首先或许是想到了自己的身后事,思量到光绪帝尚且壮年,如若将权势交还于光绪帝之手,那么她的家族必遭不测,因此慈禧决议处置惩罚掉光绪帝。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了。慈禧太后最后追念了一下自己的人生,历经几多风风雨雨,又留下了哪些遗憾,也许慈禧以为只有生死不是她能掌控的了,11月15日上午,慈禧太后陷入了短暂的昏厥,醒来后并召集了群臣,交接清朝的后续情况,急着摆设封爵新帝。
还不足三岁的溥仪因此登位称帝,改年号为宣统,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这一天是慈禧太后的最后一天,慈禧太后也...
查看更多与“看看慈禧临死的前一天,牵挂家族命运不忘选继承人”相关的文章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和马皇后所生的嫡子就要5个,所以朱元璋有很多的继承人,即使嫡长子朱标去世,朱元璋还有4个嫡子可选,尤其是嫡子中有文韬武略、战功赫赫燕王朱棣。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为何朱元璋不传位给朱棣,而要选择孙子朱允炆?
传位给朱允炆于情于理也说得通,朱允炆是朱标的长子,所以朱标去世了,将属于他的皇位传给朱允炆也没有问题,但朱元璋忽视了,朱允炆性格荏弱,而他的儿子大多是久经沙场的将士,所以他们未必肯服朱允炆。朱元璋确立朱允炆为储君时,不满之声已经在皇子中出现了。
不过朱元璋并不是没有考虑过朱棣,而是因为这3个原因,导致朱棣本事再大,他也没有机会做储君。
一、朱棣没有代言人
从古至今,朝臣和藩王联系过密,都可能会引发皇帝的猜忌,不利于自身的安全,所以朝臣不敢和藩王有过多联系。
朱棣是藩王,他替大明镇守边疆,离南京很远,所以朝中大臣和他联系很少,由于朱棣和朝臣联系少,所以朝中为他说话的人也不多。支持朱棣做皇帝的大多是他的兄弟,这些人都和朱棣一样是藩王,镇守在各地,所以关键时刻说不上话,而朝中大臣大多数和太子朱标关系好,所以愿意为朱允炆说话。
朱标死后,朱元璋想过在儿子中找个接班人,他提到了朱棣,但朝臣反对立朱棣,而是提议立朱允炆为太子。朱允炆性格仁慈善良,朱元璋也喜欢,所以在朝臣的提议下最终立了朱允炆。若朱元璋选储君的时候,有朝臣为朱棣说话,很可能会为朱棣争个机会,可惜没人替朱棣说话。
二、朱棣的身份问题
官方史料记载,朱棣是马皇后所生之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四子,但不少人质疑这点,很多人觉得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嫡子,他夺取皇位后,为了让自己当皇帝显得名正言顺,所以将生母改成了马皇后,这样他就成了朱元璋的嫡子,有资格继承皇位了,但其实他的生母是朱元璋的碽妃。
明朝时期记载皇家册立、冠婚、祭祀、礼乐等事件的《南京太常寺志》记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皆李氏所生,成祖则碽妃生”。同时,近代文史学家、考古学家也通过大量的研究,比较认同朱棣为碽妃所生。这就说明朱棣很可能不是朱元璋的嫡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还有,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即使他是嫡子,他前面还有两个长兄,秦愍王朱樉和晋恭王朱棡,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朱标不在了,秦愍王朱樉就是嫡长子,所以朱元璋应该传朱樉,而不是朱棣。
三、治理天下的需要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有个明晰思路,就是皇帝找个仁德的人做,而让自己其他儿子镇守边疆,这样朱家王朝才能稳固。朱元璋打算让朱标做皇帝,让朱棣、朱权等人做藩王,替他们镇守边疆,朱棣、主权等主要防守北方的蒙古和女真,所以责任很大,朱元璋不会轻易将他们调离北方封地。
还有,中原王朝刚经历过战乱,需要休养生息,让百姓有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从事生产和发展经济。朱棣虽然能力出众,但主要是打仗能力出众,他当上皇帝后,可能会继续穷兵黩武,对北方民族用武,这不利于大明的稳定和经济恢复。朱元璋坐稳...
查看更多与“这3个原因,朱棣本事再大也没机会做朱元璋的继承人”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