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曹雪芹的《红楼梦》

发布时间:2020-06-03
1

给《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一封信(通用九篇)

曹雪芹的《红楼梦》

给《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一封信 篇1

张爱玲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

在父亲的帮助下,有幸我拜读了《红楼梦》。虽然不甚了解,但依然感到了震撼。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国人对它的熟知度很高,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几句红楼中的词句和故事章节,甚至还有不少的学者专门去研究它,称之为“红学”。然而,除了那些“红学”专家,认真读完红楼的,又有几人?多少人又是为了附庸风雅而对红楼趋之若鹜?

最近关于《红楼梦》的消息很多,从翻拍经典到刘心武续写红楼,漫天的新闻铺天盖地,我们不禁要问,红楼惹谁了?曹雪芹惨淡经营数十年的红楼,一时间变成了大众娱乐闲谈点,这样对待一个文化经典之作,是不是对它的一种践踏?

八七版《红楼梦》是大家比较认同的一个影视作品,但是对于如今翻拍的红楼,却充满非议。对于贾宝玉这个人物外形,红楼中是如此描写“面如中秋之月”。何为中秋之月?洁白而圆润,老版中饰演宝玉的欧阳奋强还是很符合的。但在翻拍版中,贾宝玉的饰演者有着一张帅气的瓜子脸,虽然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是对原着的忠实度却是大大降低了。

除了《红楼梦》被翻拍,还有各种文学名著被拿出来不断地翻拍,但是效果甚微。为什么那些导演们都乐此不疲的来翻拍各种经典?因为经典不愁收视率,因为经典不用再去大力宣传,因为经典是经典。导演们摆着一副“我是经典我怕谁”的面孔,将我们心中圣神的各种文学经典改来改去,我们不禁再问一次,“经典惹谁了?”

对于这种对经典的不负责状态,我们应该竭力制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今天这种文化爆炸,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经典的生存到了一种尴尬的状态。厚厚的经典著作,晦涩的语言,让现代人失去了兴趣。而那些由经典改编的电视剧却深受大众欢迎。这似乎还给经典带来一丝希望。但,这始终不能代替那些散发着墨香的古典书籍带来的震撼。

对于这种文化的丧失,我们应该觉得可悲。不过,好在现在社上引起了“国学热”,无论是公务员还是幼儿园,都在进行国学教育。被国人遗忘的《三字经》《弟子规》又进入了校园。希望这不是仅仅做个样子而已。

对于《红楼梦》来说,还有一个其他名著不能比拟的地方,就是它是半壁江山。

对于各种专家学者来说,她贵就贵在她是残的。于是乎,各种猜想,各种结论,各种版本,各种续集接踵而来。这个说香菱与宝玉在一起才是正解;那个说宝钗才是神瑛侍者。一本红楼,竟然让后人绞尽脑汁,我想说,曹公,真有你的!

对于红楼的研究,层出不穷。红楼之中处处都是伏笔,没有一个人物是闲人,没有一句话是废话。也许,也只有曹公在世,才可说清这红楼中的种种事情。

《红楼梦》的魅力是任何着作都无法比拟的。许多伟大的人都对红楼有着不一般的情愫。伟大领袖就曾说过,他读红楼不是当故事读,而是当作历史读。并且说,没有读过五遍红楼,没必要发表评论。可见,主席对红楼的喜爱。

鲁迅也在《中国小说略史》中提到“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

查看详情>>
2

红楼梦中竟出现如此超现代的话,谈谈曹雪芹的《红楼梦》

《红楼梦》现代
曹雪芹
曹雪芹的《红楼梦》

列位看官,若未读过的,或许不会相信,如此现代的话语,出现在《红楼梦》里吧?

且瞧瞧原文:

薛宝琴到贾府,说起:

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有人说他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因此我父亲央烦了一位通事官,烦他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他作的诗。

当时的人,跟现在读自媒体文章的朋友一样,最喜欢猎奇,一听,便让她把诗拿来看。

宝琴欲擒姑纵,卖了个关子,说,在南京家里放着呢。

却被冰雪聪明的林黛玉戳破了这个小慌,不得不承认,其实带了来,只不过,还在箱子里,没有整理。

大家便让她先把诗背来,给大家尝尝鲜。

宝钗打趣史湘云,让小螺去请她,说:

你到我那里去,就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外国美人来了,作的好诗,请你这‘诗疯子’来瞧去,再把我们‘诗呆子’也带来。

湘云和香菱来后,宝琴轻启红唇: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众人听完,赞声不绝:

难为他!竟比我们中国人还强。

然则,这个场景因为麝月来给宝玉传话,戛然而止,未再说起。

外国美人的汉诗,确实不错,前写景,后写情,深得五律之三昧,尤其是,她才十五岁啊。

学汉语已很难了,再要在此基础上写汉诗,难上加难。

她简直是神人一般的存在。

难怪潇湘馆里一众才子才女,都要感叹,比我们还厉害!

没错,此句里的中国人,当然仅指他们这一小批人,不可能及于大观园外,代表所有中国人。

若越出贾府一隅,这首诗,不可能比其他读书人的更强。

有人说,这个故事,其实就是薛宝琴编的,因为林黛玉指出了她在说谎。

实际上,黛玉说的是:

你别哄我们。我知道你这一来,你的这些东西未必放在家里,自然都是要带了来的,这会子又扯谎说没带来。他们虽信,我是不信的。

她只是指出,你在吊我们胃口而已,并非说连外国小美女,都是编的。因为宝琴的父亲,就是跟外国人打交道,采办奇珍异宝的呀。

还有人说,此诗大有深意,反映了对明朝的思念。

朱楼一梦,代指朱明已随风飘去;

水国,则是清朝……

我觉得这是过度解读了。

曹雪芹出生时,崇祯皇帝自挂殉国已71年;

郑克塽也投降32年了;

到他写书,明朝灭亡已百年,哪怕那些真有心复明者,也早已磨灭了斗志。

何况,他家世爱新觉罗皇恩,官居高位,生活富足,即使被抄家,最多生出人生无常、世态炎凉之感慨,怎么可能怀念起明朝?

难道曹雪芹会从一个清朝贵公子,化身明朝遗老?

列位读者,你们怎么看呢?请不吝赐教。


查看详情>>
3

曹雪芹的《红楼梦》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现代善恶观?

《红楼梦》
曹雪芹
现代善恶观

前两日写一段话,关于善与恶的。这样说:「文学作品、文艺作品都是衝突剧烈更吸引人,所以往往就总是有让人要恨得牙痒痒的大反派,同时又有天使一样的正面人物,却都不过是写作者的创作罢了。真正的人世间,固然也有大善人大恶人,到底少之又少,人间有的,悉数是平庸的善与平庸的恶,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的,没有谁比谁更高尚或者更卑劣。要说有什么不同,或许就是善恶表现的时间地点形式不同罢了,但是性质都是一样的。纵然平庸,可是一个小小的善举抑或一个小小的恶念也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局,所谓『蝴蝶效应』引起来的一场大风暴。」当然,也不是蝴蝶一扇动美丽的娇嫩的翅膀就能掀起来一场风暴,凡掀起来风暴的蝴蝶也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情形底下一环一环环环相扣了才最终引发了大风暴的。但是,小小的蝴蝶,或者说平庸,自有其大能量。

平庸是不是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不想说,说了也没有什么意义,毕竟,能够改变这个人的世界的,都是一些不平庸的人,所谓英雄或者奸雄,奸雄亦是非凡,——「奸邪的英雄」,换个角度看罢了。写到这裡,立刻想到《红楼梦》了,也立刻感慨曹雪芹的不凡以及他的《红楼梦》的伟大。

曹雪芹可不是不凡!《红楼梦》也可不是伟大!旁的不说,且看小说开篇第二回裡写到的那个一直都在的脂砚斋批的「奸雄」贾语村的一番话罢,真真是对人性善恶以及平庸不凡的深刻认知。那样的认识,在中国的歷史上压过了多少哲人学者,放眼世界,也绝不亚于西方的哲人。曹雪芹的高度,不要说寻常人,即便是菁英,恐怕也未见得能够与他比肩。贾语村说什么了呢?侃侃而谈的一大段长篇大论,而且贾语村还是「罕然厉色」的声口说出来的。——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允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恆温、安禄山、秦hui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忽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復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致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洩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则亦不能为大兇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之中,其聪明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僕,甘...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