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韩国人眼中的渤海国

发布时间:2020-05-28
1

韩国人礼仪常识(集锦七篇)

韩国人眼中的渤海国

韩国人礼仪常识 篇1

韩国基本礼仪

待客礼

韩国人热情好客,无论在什么场合遇见朋友,总是彬彬有礼,热情问候,谈话得体,主动让道,挥手再见。邀到韩国朋友家中做客,主人家事先要进行充分准备,并将室内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客人到来时,主人多弯腰鞠躬表示欢迎,并热情地将客人迎进家中,有饮料、水果等招待,用丰盛的饭菜款待。

吃饭礼

进韩国人家里要脱鞋,到韩式食堂进餐也要脱鞋,因此一定要注意穿干净的袜子。入座时,宾主都要盘腿席地而坐,不能将腿伸直,更不能叉开。与长辈吃饭时不许先动筷子,用餐完毕后将筷子整齐放在餐桌的桌面上。吃东西时,嘴里响声太大,也是非常丢人的。

好客礼

韩国人是一个好动感情民族,对于我们这种把感情通过聚餐表现时,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韩国人家里如有贵客临门,主人感到十分荣幸,一般会以好酒好菜招待。客人应尽量多喝酒,多吃饭菜。吃得越多,主人越发感到有面子。

敬酒礼

传统观念是“右尊左卑”,因而用左手执杯或取酒被认为不礼貌的。经长辈允许,晚辈才可向长辈敬酒。敬酒人右手提酒瓶,左手托瓶底,上前鞠躬、致词,为长辈斟酒,敬酒人只是敬酒,自己是不能与长辈同饮的。

韩国人普遍忌"四"字。因韩国语中"四"与"死"同字同音,传统上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在韩国没有四号楼、四层楼、四号房,军队里没有第四师,宴会厅里没有四桌,敬酒不能敬四杯,点烟不能连点四人。

社交礼

在社交礼仪上,韩国一般不采用握手作为见面的礼节。握手时讲究使用双手,或是单独使用右手。在晚辈、下属与长辈、上级握手时,后者伸出手来之后,前者须先以右手握手,随手再将自己是左手轻置与后者的右手之上。在韩国,妇女和小孩一般情况下,妇女不和男子握手,以点头或是鞠躬作为常见礼仪。在称呼上多使用敬语和尊称,很少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在韩国,重要场合女人是要穿韩服的,比如参加婚礼、葬礼。男士没有那么多要求,一般都是西装,一定要干净整洁。

韩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强,反对崇洋媚外,倡导使用国货。在赠送礼品时,最好选择是鲜花、酒类和工艺品。

和自己的周围的韩国人比较亲近的话,对于留学生来说是很有益的。平时要多和他们沟通,会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禁忌

平时和韩国人交谈,最好是谈韩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少谈政治问题,特别是当地政治。韩国政府禁止人们谈论政治问题,所以,和韩国人谈政治会给他们带来麻烦。用餐时,不能随便出声说话,如不遵守这一进餐礼节,会引起人们的反感。韩国人很爱面子。所以,要尊重韩国人,不能当面出言指责他们。不能使用“不”字来拒绝韩国人,可以委婉地表示你的不同意见。

韩国人同第一次见面的客人之间交换礼品是很常见的事情。为了保全韩国人的面子,要让对方先送礼;然后你再回送。送给韩国人的礼品可以是鲜花和一些小礼品,或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礼品。不要送食物做礼物,因为它们可能不适合韩国人的口味。在送礼时,还要注...

查看详情>>
2

韩国人眼中的渤海国 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吗?

渤海国历史
渤海国是现在的哪里
韩国人眼中的渤海国

朝鲜半岛是由朝鲜半岛本土和周围包括独岛在内的3300个大小岛屿组成,半岛本土占全境总面积的97%。在这片土地上,现存最早的史书当属《三国史记》,它是由高丽王朝的金富轼等文官编撰的。

这里所说的“三国”,指的是:新罗、高句丽和百济。这是在公元1世纪之后,朝鲜半岛上出现三个古国。在这三个国家并立时期,朝鲜半岛的南部还存在着伽耶诸国,只是习惯性忽略了这个国家。因此,当地的史学家总是用“三国时代”指代朝鲜半岛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七世纪的历史。

然而,我们对这段历史并不陌生,因为,唐朝时期,我们跟这三个国家确立了朝贡制度,甚至,还出面调停它们之间的纷争。

公元七世纪中叶,唐朝帮助新罗灭掉了其它两个国家,还打败了前来援助的日本海军,奠定了朝鲜半岛新的格局。后来,唐朝的东北出现了一个渤海国。在我们的认识里,这个国家应该是肃慎人的后裔靺鞨人建立的新国家。而且,在历史学界,认为其跟勿吉、女真、满洲等民族都是一脉相传、息息相关的。

但是,在朝鲜人看来,这个渤海国是跟新罗形成“南北朝”的一个国家。在韩国人出版的《韩国史》中,专门有介绍渤海国和新罗国的关系。

韩国人认为:这两个国家原本是同一个国家,现在只是暂时分裂而已。

那么,他们这么认为的依据是什么呢?这两个国家真的是古代的南北朝吗?渤海国是如何被纳入朝韩“南北朝”历史的?

渤海国不仅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历史记载的书籍连文学作品都很少,9世纪的文学家崔志远向唐朝皇帝上了一封《谢不许北国居上表》,这里的北国指的就是渤海国。崔志远在奏折中,抗议渤海国因为外交礼仪上的问题与新罗产生纠纷。上表中,崔志远有意侮辱渤海国,并挑唆唐王朝对渤海国产生厌恶之感。

12世纪金富轼在自己的著作《三国史记》中提到新罗统一了三国纷争的局面,可偏偏把北方的渤海国给排除了。而且,著作还记载了新罗跟渤海国两次通使经历,新罗人将渤海国称为“北国”。然而,不管是渤海人,还是新罗的崔志远、高丽的金富轼,他们都证明不了史上朝鲜半岛出现过“南北朝”的情况。

1910年,日本侵占了朝鲜,他们开始进入殖民统治时期。当时的史学家申采浩、张道斌等人开始研究渤海国的历史,这应该与日本的占领有关。古时,对历史的研究跟民族独立运动息息相关,而他们对中国东北的历史研究特别上心。

为此,申采浩批评金富轼在《三国史记》中排斥渤海国的行为,渤海国的高王和宣王应该被封为“高帝”和“宣帝”。而且,张道斌还在自己的著作《国史》中,视渤海国为高句丽的后继者。

等到朝鲜半岛推翻日本的统治后,本土的两个国家分别对各自的民族史和国家史进行了重构。到了1962年,朝鲜史学界特地重申了原渤海国与高句丽的关系,他们的“南北国史观”将古时的历史梳理为这样的顺序:古朝鲜、夫余、高句丽、渤海、高丽、李氏朝鲜。

但是,韩国学者却批评朝鲜人对渤海国历史的认识,这是一种充满政治化的表述,而不是学术上客观的认识。此外,韩国还将渤海国历史列入到了自己的韩...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