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砀”。
碭【午集下】【石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正韻》徒浪切《集韻》《韻會》大浪切,音宕。《說文》文石也。《何晏·景福殿賦》墉垣碭基,其光昭昭。
又芒碭,山名。《前漢·高帝紀》隱芒碭山澤閒。《應劭註》芒屬沛,碭屬梁。
又《水經注》仙者涓子,主柱,隱碭山,得道。
又沆碭,白氣貌。《前漢禮樂志》西顥沆碭,秋氣蕭殺。
又過也。《揚雄·甘泉賦》回猋肆其碭駭兮。《馬融·長笛賦》犇遯碭突。
又碭,溢也。《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註》謂碭溢而失水也。
又《正韻》待朗切,音蕩。
又《集韻》徒郞切,音唐。義同。
碭【卷九】【石部】
文石也。从石昜聲。徒浪切
(碭)文石也。地里志。梁國碭縣。山出文石。應劭云。碭山在東。師古云。山出文石、故以名縣也。按以碭名山。又以碭名縣。本爲文石之名。从石。昜聲。徒浪切。十部。
仓颉MRAMH
四角16627
郑码GKRO
电码4307
部外笔画9
笔顺一ノ丨ㄱ一丨ㄱ一一一ノ𠃌ノノ
笔顺读写横、撇、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横、撇、横折钩、撇、撇
注音ㄉㄤˋ
英文翻译brilliantly colored stone with veined patterns in it
异体字砀
UNICODE编码:U+78AD, 十进制:30893, 二进制:0111100010101101, UTF-8:E7 A2 AD
小篆
楷体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香港明体
日本明朝体
韩国明朝体
旧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