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同“溱”,古河名。
潧【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側詵切《集韻》緇詵切,音臻。水名。《水經注》潧水,出鄭國西北平地。○按《詩》與《國語》本作溱。
又《集韻》咨騰切,音增。義同。
潧【卷十一】【水部】
水。出鄭國。从水曾聲。《詩》曰:“潧與洧,方渙渙兮。”側詵切
(潧)潧水。出鄭國。鄭國謂周之鄭國、卽漢之新鄭也。鄭語曰。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水經曰。潧水、出鄭縣西北平地。酈云。出鄶城西北雞絡隖下。東南流、左合水。又南、左會承雲山水。又東南、逕鄶城西。謂之桺泉水。又南、注於洧。世亦謂之爲鄶水也。今溱水在河南開封府密縣。東北流經新鄭縣西北。南流合洧水爲雙泊河。而洧盛溱涸矣。从水。曾聲。側詵切。十二部。按曾聲則在六部。而經傳皆作溱。秦聲。鄭風騫裳涉溱、與豈無他人爲韵。學者疑之。玉裁謂說文、水經皆云潧水在鄭。溱水出桂陽。葢二字古分別如是。後來因鄭風異部合韵。遂形聲俱變之耳。詩曰。潧與洧、方汍汍兮。汍音丸藥之丸。各本作渙渙。今正。此鄭風文也。今毛詩作渙渙。春水盛也。釋文曰。韓詩作洹洹。音丸。說文作汎。音父弓反。按作汎父弓反、音義俱非。葢汍汍之誤。汍汍與洹洹同。漢志又作灌灌。亦當讀汍汍。皆水盛沄旋之貌。引此詩者爲潧字之證。知今經傳皆非古本。廣韵曰。詩作溱洧、誤。
UNICODE编码:U+6F67, 十进制:28519, 二进制:0110111101100111, UTF-8:E6 BD A7
小篆
楷体
中国大陆宋体
台湾细明体
香港明体
韩国明朝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