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_img
好工具
>
古诗>诗词

谒金门·春半

[宋代]朱淑真

春已半。
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
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
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

百度百科

谒金门·春半译文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谒金门·春半注解

1
春已半:化用李煜《清平乐》中“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2
此情无限:即春愁无限。
3
十二阑干:指十二曲栏杆,语出李商隐《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阑干”。
4
输与:比不上、还不如。
5
芳草:在古代诗词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悲肠欲断。

谒金门·春半背景

朱淑真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差堪比肩”,并称“词坛双壁”。其虽家世显赫,婚姻却十分不幸,这首词正是由于自己的婚姻的不幸,所嫁非偶,日夜思念自己的意中人所写。

谒金门·春半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愁闺怨的词。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尔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

上片“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此情”究竟指的是什么?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无限”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作者此时忧郁心情的浓重,大好春色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隐忧永无消除之日,接着,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愁绪:“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此句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遍”字,写出呆留时间之长。“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写得新颖奇特,天,本无知觉,无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却责怪天不管她的忧愁,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剥削阶级社会的女子不能自主自己的婚事,常常怨天尤人。朱淑真心中虽也有恋人,但她却不能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嫁给一个庸俗之徒,故她痛苦的感情比《柏舟》中那个女子更强烈、更深沉。

下片“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这既表现出对莺燕的羡妒,又反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说得何等凄苦!莺莺、燕燕,双字叠用,并非是为了凑成双数,而是暗示它们成双成对,以反衬自己单身只影,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现孤栖之情,含蓄而深邃。“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由相比可知,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远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为之“断肠”。

这首词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情思缱绻,荡气回肠,在读者脑海里留下一个凝眸远方、忧伤不能自已的思妇形象。

展开
收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朱淑真

朱淑真[宋代]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 《落花》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查看译文
  • 《初夏/即景/清昼》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查看译文
  • 《卜算子》
    竹里一枝斜,映带林逾静。雨后清奇画不成,浅水横疏影。吹彻小单于,心事思重剩。拂拂风前度暗香,月色
    查看译文
  • 《点绛唇》
    风劲云浓,暮寒无奈侵罗幕。髻鬟斜掠,呵手梅妆保。少饮清欢,银烛花频落。恁萧索。春工已觉,点破香梅
    查看译文
  • 《点绛唇》
    黄鸟嘤嘤,晓来却听丁丁木。芳心已逐,泪眼倾珠斛。见自无心,更调离情曲。鸳帷独。望休穷目,回首溪山
    查看译文
back_img
功能直达
热门应用
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