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操作性对 DeFi 很重要?
与其泡沫过大自缚,不如把过载的流动性,分流出去一部分。
撰文:Haotian
当 DeFi 被贴上「套娃」的标签之后,以太坊其实就已经步入「共识过载」的晚年了。
而此刻要对抗 Solana 等新锐性能链的冲击,以太坊除了守护 DA 正统性不断扩大 Rollup layer2 阵营之外,其实还有另一条路可走:通过 interoperablity 可交互操作性,向全链释放流动性。
没错,与其泡沫过大自缚,不如把过载的流动性,分流出去一部分,让这些 Old DeFi 品牌把触角伸向多链环境下,进而构造成全新的「竞争壁垒」。
今天要分享的 @Entanglefi,正致力于解决 DeFi 全链流动性的问题。乍一听和 @LayerZero_Labs 以及 @cosmos 都有点类似,那么,这些可交互操作性方案的区别是啥?Entanglefi 具体如何攻克复杂 Oracle 挑战下的 DeFi 跨链跨链问题?接下来,我试着从商业叙事角度,分析下,为什么 interopeablity 对 DeFi 很重要?
Cosmos 通过 SDK 和 IBC 协议,解决了异构链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是构建多链互通的 infra,LayerZero 通过跨链和预言机等工具和协议,提供了一个通用可扩展的跨链互操作性框架。
而 Entangle 则专注于 DeFi 生态项目,提供了促进跨链 DeFi 协议流动性互通的解决方案:Liquid Vaults 和 Oracle,进而改善资本流通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简单来说,cosmos 和 layerZero 提供的 interoperablity 能力,更偏链底层 infra 一些,构建了框架,而 Entangle 则聚焦于 DeFi 应用层,锚定 DeFi 偏好的「资本流通效率、交易摩擦、Oracle 喂价合理性」等提供了专项可交互操作能力。
不过,要实现 DeFi 协议的全链流动性整合、管理、组合应用等并非易事。如何做呢?
1)Liquid Vaults,Entangle 提供了一个中间层跨链资产库;用户在 A 链比如 Uniswap 中质押了流动性,得到的 LP 凭证可以存入 Liquid Vaults 中,Entangle 合约会生成一个 receipt 收据(LSD),原先的 LP 依旧可在 Uniswap 享有收益,而这个收据则可以作为新的流动性直接跨链,组合到其他 DeFi 流动性中来扩大收益。目前,至少存在 14B 的 DEX 流动性规模可用于流动性延展、扩充应用。
基于用户本位,interoperablity 层可整合接入的链数量越多,可实现的资产流通场景就越丰富,尤其是能将 EVM 和 Non-EVM 的异构链也连接起来,会减少用户跨链操作所需的步骤和复杂性,减少交易摩擦,本来就是一个刚需,比如:跨钱包、跨链桥等;
可交互操作层提供的「跨链桥」服务和其他专门做跨链服务的协议商业逻辑不太一样,interoperablity 做跨链目标是让 A 链的资金以最低的摩擦在 B 链产生流通,注重的是资产在 DeFi 中的流通和使用,不像传统跨链桥,仅手续费本身就是一种交易摩擦。
总之,Liquid Vaults 作为中间层,为已知 DEX 中的流动性构建全新可流通的凭证(LSDs),既省去了用户端复杂的资产跨链操作,降低了交易摩擦,又扩大了存量流动性的价值覆盖范围,扩大了收益可能性。
这背后涉及异构链之间智能合约通信问题、异构链资产桥接问题,不同原生链接口统一规范问题等等,尤为考验整合链的链通信和资产管理、调度能力。
2)Oracle 预言机,在完成异构链资产跨链聚合 Vault 服务后,又一个挑战是如何实现 DeFi 协议间的状态 interoperablity 协调,比如,用户在 A 链 Lending 平台质押了资产得到了一个 LP 凭证,然后通过 Entangle 将该 recepit 使用到了 B 链,B 链又再次将该凭证进行了质押借贷。 一个极端的情况下,若资产价格发生大幅波动,一旦 Oracle 协调不好双边资产状态,就容易出现坏账,比如,用户在 B 链资产被清算之前,提前在 A 链将资产进行了赎回操作。
处理这个棘手问题的关键就是 Oracle 预言机喂价机制,Oracle 需要能实时整合链上 + 链下价格数据,并能基于 TWAP 以及 VWAP 进行有效的时间和交易量加权喂价,从而在 A、B 链上预测可能性的资产状态转变,然后给出正确的资产处理决策,避免因预言机喂价和通信问题产生坏账。
基于 liquid Vaults 解决资产跨链摩擦,基于 Oracle 解决资产链间状态管理,能协调好这两块,一套专供于 DeFi 流通场景的 interoperablity 解决方案就可以应用了。
为啥对以太坊而言可以缓解 DeFi 共识过载问题呢?逻辑也很简单:
1)在单链内 DeFi 操作存在套娃局限:在一条链内搞 DeFi 套娃以及 Restaking 叠加,其实是限制流动性来增加未来增值资产预期,虽然可以创造新的盈利机会,但同时也限制了资产的流动性。资产在这些操作中被锁定,因此不能用于其他潜在的投资机会。
2)跨链流动性扩展,跨链互操作性允许一个在 A 链已经被应用过的资产,流动到其他链去组合其他链的流动性来寻找价值,不仅可以为新链带来资本和活跃度,也相当于为原链完成了减压;
3)DeFi 协议稳定运营后,资金体量、用户量、收益率等都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品牌、信誉资产,通过 interopeability 的方式将品牌间接延展到其他链,其实也算一种品牌增益。避免了很多老品牌不愿扩充新链的顾虑,也避免了重启炉灶存在的各种拓新风险成本。
大家也能感知到,Data Availability 和 Interoperability 领域早已混战一片了,前者以太坊想守住边界,但却正不可避免的遭到模块化思想的入侵,后者怎么看都是一种百利无一害的机会。
即使未来以太坊不幸成为众链之中的一个「DeFi 模块底层」,也没有人能撼动以太坊的地位。
Note:interoperability 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的方向,Chainlink 算鼻祖了,LayerZero 一言难尽,此外,Wormhole 以及 ZetaChain 都值得关注下,抽空再详细分析。
本站提醒: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内容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