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因珍贵而有用
今天是2024年1月3号,比特币15周岁整的日子。让我们先祝比特币15周岁生日快乐!
媒体上常规的故事讲法是,15年前,2009年的1月3号,中本聪在芬兰赫尔辛基的服务器上启动了比特币。
不过,据教链的考证,其实事实真相更有可能是,中本聪在那一年的3号到9号之间拿到了1月3日的泰晤士报,试运行了几天之后,9号正式启动了比特币。
上图出自刘教链《比特币史话》第3话《泰晤士报》https://leanpub.com/history-of-bitcoin
但是,无论如何,中本聪选择了1月3日那张泰晤士报的出版日作为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的时间戳,因此,人们也就把2009年1月3日作为了比特币诞生日。
15年,真的是弹指一挥间。
今天,比特币从一文不值,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8862亿美元市值的、超越马斯克的特斯拉公司以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市值、跻身全球十大资产行列的、独具一格的全球资产了。
今天,比特币ETF通过在即,全球资管巨头如贝莱德、富达等都已经纷纷入局,向美证交会SEC提交了比特币ETF的申请书。
有人却仍然还在观望,质疑,嘲讽。从看不见,到看不懂,到看不起,最后就只能是跟不上。
比特币是试金石。刘教链在2021.1.10文章《断币识人》中写道,「对待比特币的方式,便足以刻画一个人的本质。」「一个执币人的比特币持有史,便是其最强的人格折射。没有什么可以掩盖这种光芒,也没有什么可以伪装这种光芒。这是一个人真实个性的最佳写照。」「对每一个执币人而言,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持有比特币的人,另一种则是没有比特币的人。对于后者,我们秒识别出这些人还不是合格的伙伴。」
如果一个财经大V到今天这个时候,还在红口白牙、颠倒黑白地告诫你远离比特币,不管他是搬出阴谋论,还是意识形态大棒,这样的大V,奉劝你早日远离。毕竟,天天朝自己脑子里灌低智、弱智和反智的浆糊,脑子早晚也会变成浆糊。
比特币桃李不言,行无言之教。它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东西,无时无刻不在深深的冲击着我们的观念,震动着我们的心灵。
与之切磋日久,便在潜移默化之间,提高了我们的思维层次和认知水平。
且举一例。比如,众所周知,比特币的获得必须通过PoW工作量证明,耗费算力,也就是计算机硬件以及电力能量。即便是在比特币还百无一用的早期(当然,直到今天可能仍有很多人觉得它毫无用处),每个人也都需要通过付出这般的代价来获得它。
比特币教给了我们有关“珍贵”和“有用”的道理。
珍贵的迟早会有用,但是有用的却不一定珍贵。
化学元素周期表,几百种元素。很多在它们被发现的时候,根本没人知道这玩意儿有啥用处。比如稀土元素在工业革命前没啥价值,但是科学技术一旦发展了,这些珍稀的元素就有了大用处。
而馒头和空气,对我们人类十分有用,不可或缺,但却不会有谁认为它们十分珍贵。
传统行业,包括传统互联网(所谓web2),做事情的出发点都是“有用”,所以互联网讲的最多的是“用户需求”、“应用场景”。我只要做出来有用的东西,卖给用户,就可以赚钱啦。
比特币,包括区块链(所谓web3),出发点却是“珍贵”。也许现在没人知道这东西有啥用,但是关键在于要让人付出代价(且无法作弊)才能获得,由此而使人珍惜、珍视它。
物品会因珍贵而有用,但未必会因有用而珍贵。区块链不同于传统行业、传统互联网的地方恰恰就在于这个逻辑的不同。
逻辑不同,因此思维和方法论就完全不同。出发点不同,因此做事的顺序也就完全不同。
从根本上讲,因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会自动自发地为珍贵的拥有物寻找用处。
所以,什么是价值的来源?
主观价值论说是需求,而劳动价值论说是劳动。这一经济哲学也可以归于对“有用”和“珍贵”的辨析:
使用场景决定了对“有用”的感觉,获得的代价决定了对“珍贵”的感觉。
教链在早年从事互联网的时候,曾痴迷于主观价值论,把一本《人的行为》翻来覆去看了五六遍。但当教链与比特币切磋,深入区块链实践之后,却越来越认识到劳动价值论的厉害,开始把《资本论》反复研读。
《资本论》说的明明白白,生产力的提高会造成价值的下降。越高效,价值越小。比特币PoW效率很低,所以,价值很大。其他的链都在追求更高的效率,那么它们其实是在追求更低的价值。(题外话:AI同理。)
如果这样抽象的讲,你会觉得反常识的话。那么教链可以用打铭文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这10000个铭文藏品,有几种打法:
第一种,效率最高的。写个爬虫,把10000个头像下载下来。然后写个脚本,几个小时就能全部上链打完。分毫不差,快速高效。
第二种,效率居中。把头像下载好,编码生成好。再开发一个“一键开打”的网页,让人只需要点点按钮就快速完成了上链。由于人做的动作很少,不需要人工输入,所以几乎不会打错数据。
第三种,效率最低。只有一个链上合约,其他的都需要用户自己动手完成。需要手动下载头像图片,需要手动用encode工具编码,需要手动复制粘贴到合约交互工具里,需要手动核对输入正确,需要手动完成钱包安装、添加网络,需要手动发地址索取gas,需要手动和合约交互完成上链。这一套动作下来,时间不短,辛苦不说,还有一定概率会打错、打坏。
以上三种情况打完10000个,哪一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价值最高呢?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吧。
从“有用”的思维出发,这图片打上链,有啥用处?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但是换个角度,从“珍贵”的思维出发,自己劳动汗水的结晶,被区块链铭刻,属于自己的铭文藏品,不可再造,每次翻出来看看,心里就美滋滋。“重要的不是图片,重要的是这我亲手打的。”理性是有限的,而感觉不会骗人。这便是王阳明说的“内心光明”。
试想,如果中本聪2009年1月份,直接在代码里发行出来2100万个比特币,那么比特币到今天价值几何?
中本聪偏不。他就是要让全世界这么多人都被调动起来,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能源土地,还要花上一百多年的时间(大约到2140年),才能把这2100万个比特币全部生产出来。
效率不可谓不低。
价值才不可谓不高。
你说不用PoW,用其他方法,比如设定规则的方法,也可以人为制造出限量和稀缺呀?但是人定的规则,人就可以打破。中本聪不相信,人能够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守住底线。不是他不愿意相信人,而是他不能够相信人。毕竟,中本聪在比特币白皮书里就如此写道:「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基于密码学证明而非(对人的)信任的电子支付系统」。
只有充分昂贵的代价,才让人足以信服,比特币的珍贵。
只有比特币足够的珍贵,它才会被人们不断发掘和发现其有用之处。
比特币因珍贵而有用。
本站提醒: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内容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