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ㄨˊ ㄨㄤˋ ㄓ ㄗㄞ
汉·王充《论衡•明雩》:“无妄之灾,百民不知,必归于主。”
《易•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谓行人得牛,而邑人受诬遭灾。后称平白无故受害为“无妄(hao86.com好工具)之灾”。
⒈ 见“无妄之灾”。
引《易·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谓行人得牛,而邑人受诬遭灾。后称平白无故受害为“无妄之灾”。 汉王充《论衡·明雩》:“无妄之灾,百民不知,必归於主。”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夏主簿遭此无妄之灾,没头没脑的被贪贜州官收在监里。”
亦作“无妄之灾”。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未名社一向设在北京,也是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但还是遭些无妄之灾。”
指意外的灾祸。 《易·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唐李商隐《为贺拔员外上李相公启》:“竟非无妄之灾,莫见有瘳之候。”
古时一人把牛系在路上,却被路人牵走,而使当地人平白受到怀疑和搜捕。语出《易经.无妄卦》:「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比喻意外的灾祸。《抱朴子.内篇.微旨》:「盗贼甚多,将何以却朝夕之患,防无妄之灾乎。」也作「毋望之祸」、「无妄之祸」。
1.没有,与“有”相对;不:无辜。无偿。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无度。无端(无缘无故)。无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无非(只,不过)。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1)(形)乱。
(2)(形)虚妄;不合实际的:狂~|愚~。
(3)(形)非分的;出了常规的;胡乱:~求|~作主张。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1)(名)灾害。
(2)(名)个人遭遇的不幸:招~惹祸|没病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