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唐代赋税名。 大历元年,诏天下苗一亩征税钱十五,以补百官俸钱,因国急用,当苗青即预征,又有地头钱每亩征二十,通称“青苗钱”。
引《新唐书·食货志一》:“至大历元年,詔流民还者,给復二年,田园尽,则授以逃田。天下苗一亩税钱十五,市轻货给百官手力课。以国用急,不及秋,方苗青即征之,号‘青苗钱’。又有‘地头钱’,每亩二十,通名为青苗钱。”
《新唐书·食货志五》:“大历元年,歛天下青苗钱,得钱四百九十万緡。”
清顾炎武《日知录·豫借》:“代宗广德二年七月庚子税天下地亩青苗钱以给百官俸。所谓青苗钱者,以国用急不及待秋,方苗青而徵之,故号青苗钱。”
原注:“此与宋王安石所行青苗钱之法不同。”
亦省作“青苗”。 唐无名氏《大唐传载》:“至德元年,勑天下州县量定酤酒,随月纳税。 建中二年,更加青苗。”
清袁枚《随园随笔·辨讹下》:“《新(唐)书》大历元年,詔天下苗一亩税钱十五,以国急用,不及秋收,苗青则征之,号曰‘青苗钱’,此青苗之始也。”
⒉ 宋代在青黄未接时发放的农业贷款。(1) 宋仁宗时, 陕西转运使李参在辖区内贷出的钱。 《宋史·李参传》:“﹝李参﹞部多戍兵,苦食少。 参审订其闕,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穀熟还之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廩有羡粮。参见“青苗法”。
引熙寧青苗法,盖萌於此矣。”
(2) 宋熙宁二年, 王安石创青苗之法于青黄不接之际,官府贷钱与民。正月放而夏敛,五月放而秋敛,纳息二分。本名常平钱,民间称青苗钱。 《宋史·食货志四》:“今放青苗钱,凡春贷十千,半年之内便令纳利二千,秋再放十千,至岁终又令纳利二千。”
(1)(形)蓝色或绿色:~天|~苔。
(2)(形)黑色。
(3)(名)青草或没有成熟的庄稼。
(4)(形)比喻年轻:~年。
(5)姓。
(1)(名)(~儿)初生的种子植物;有时专指某些蔬菜的嫩茎或嫩叶:~圃|树~|稻~。
(2)(名)某些初生的饲养的动物:鱼~|猪~。
(3)(名)疫苗。
(4)(名)(~儿)形状象苗的:火~|烟~。
(5)(名)(Miáo)姓。
(1)(名)铜钱:一个~|~串儿。
(2)(名)货币:银~|一块~。
(3)(名)款子;费用:一笔~|饭~|车~|买书的~。
(4)(名)钱财:有~有势|敛~|搂~|捞~。
(5)(名)(~儿)形状像铜钱的东西:榆~儿|纸~儿。
(6)(名)(Qián)姓。
(7)(量)重量单位。十厘等于一钱;十钱等于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