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亦作“疎外”。疏远见外。
引《三国志·蜀志·刘永传》:“皓(黄皓 )既信任用事,譖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疎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餘年。”
唐韩愈《与华州李尚书书》:“愚以为苟虑有所及,宜密以上闻,不宜以疎外自待。”
明张居正《答南列卿陈我度》:“比闻公不乐南行,谓孤听譖言,有所疏外於执事者,此过疑也。”
(1)(动)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
(2)(形)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林|~星。
(3)(形)关系远;不亲近;不熟悉:~远|生~。
(4)(动)疏忽:~于防范。
(5)(形)空虚:志大才~。
(6)(动)分散;使从密变稀:~散。
(7)姓。
(8)(名)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上~。
(9)(名)古书的比“注”更详细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经注~》。
(1)(名)外边;外边的
(2)(形)指自已所在地以外的:~地|~省。
(3)(名)外国:~币|~钞。
(4)(名)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婆|~甥女。
(5)(形)关系疏远的:~族|~人。
(6)另外。
(7)以外:郊~|局~。
(8)非正式的;非正规的。
(9)戏曲角色;扮演老年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