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大家对这首应该都不陌生,这就是每年都被编进教材的非常经典且正能量的《陋室铭》,而如今,家长却建议删除此诗,只因其中2个字,这是什么情况?
《陋室铭》是刘禹锡在和州当通判时写的:
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江苏徐州人,享有“诗豪”的美誉,乃唐朝文学领域的重要一员,他自幼就非常有文学天赋,且一直刻苦专研,最擅长山水诗,他的诗简练明快、爽快利落、自然俊爽、颇有气势和和艺术气息,他有着不俗的文学成就,71岁时身患重病,无法医治,在洛阳与世长辞。而这首《陋室铭》由于积极响应永贞革新运动而不幸被分配到和州当通判时,遭受当地知县刁难而写来表明自己态度的一首诗,并流传至今,成为经典。
“白丁”有看不起老百姓之意:
而家长们却认为《陋室铭》中的“白丁”二字有贬低老百姓之意。这是为何?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有着各种各样在现在看来十分不合理的规定,甚至连穿衣都要分等级,并不是你想穿什么就穿什么的,地位高的人才能穿带颜色的衣服,地位越高可以穿的衣服颜色就越丰富,就是说皇帝想穿什么颜色都可以,达官贵族偶尔允许穿紫色、蓝色等,而到了普通老百姓,就只能穿白色的衣服了,所以“白丁”普遍指的是老百姓,而家长们觉得“往来无白丁”这句诗是贬低老百姓,所以觉得应把《陋室铭》删掉,以免给孩子们传达不好的思想。
“白丁”其实是指脑子没有什么墨水的人:
但真的可以这样吗?且不说《陋室铭》整体的所传达的都是不卑不亢、好学勤俭等积极正能量思想,家长们也理解有误啊。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家长们将诗句隔断开来了,“往来无白丁”的前一句是“谈笑有鸿儒”,“鸿儒”和“白丁”是对仗的,“鸿儒”的意识是学识渊博的人,而与之相对的“白丁”当然就是指脑子没有什么墨水的人,但不能一概而论说老百姓都是这样的人啊,也有非常有学识的平民,所以“白丁”并不是家长口中的平民,这句诗也没有看不起老百姓之意
刘禹锡对民间颇为喜爱和赞叹:
第二,这首诗的作者刘禹锡由于积极响应永贞革新运动而不幸被分配到蜀地当无名小官多年,而在诗歌上颇有造诣的他常年写诗来寄托内心的情感,因此在蜀地创造出了非常多具有当地民俗风情的诗歌,如《杨柳枝词》、《堤上行》等。一篇篇的诗歌无不体现刘禹锡对民间的喜爱与赞叹,因此,何以见得他看不起老百姓。
总而言之,“白丁”并不是指平民,而是指没有学识的人,而且孩子们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爱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会害了他们,我们要相信我们的祖国,尤其是教材书编写这么重大的事情,当然更不会草率对待,而国家每年都把《陋室铭》编入教材书就证明了这首诗歌是没问题的,是值得学习的一首诗,家长们不用瞎操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