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抗金归宋。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创制飞虎军以弹压湖湘。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三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小编今天说的这三首诗可以体现辛弃疾抗金的几个心境,他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会改变?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较多数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词,但是从写的时间节点,以及辛弃疾的写词风格来说,应该是表述了他青少年立下的“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得以实现。那一个蓦然回首,不是如玉般的可人儿,而是宋高宗对他的肯定。梦想有着第一步开头,准备大展拳脚的心情,是他的第一重心境。
步入仕途的辛弃疾却四处碰壁,“归正人”的身份使他难登朝廷中枢。起起落落的宦海生涯,有才干难以施展,这时候他登上了建康城外的赏心亭,耳边传来了孤雁的悲啼,拍着栏杆吐露了他抗金的第一重心境。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登高眺望故土,想着遗落在胡尘的宋人们,满腔战意在整个南宋无人懂,只好将愁苦寄托在点滴而下的泪水中了。昔年的豪言壮志仍时刻警醒自己,激励着自己砥砺前行,哪怕官途艰险重重。
辛弃疾的抗金第二重心境,对抗金事业悲凉如冰,心伤透骨,甚至放弃。在一次客人来访,借着醉意,拿起了宝剑,面前浮现出青年时杀敌的场景,写下了他极端沉痛的心事。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早年传奇的沙场经历、报国之心与晚年的满头华发成鲜明的对比,连万字平戎策都不如种树书有用,这是辛弃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生的政治悲剧,却让他萌生了隐居山林的想法。第三重心境亦是绝望,亦是希望,在山林中的修行或许能迎来新的转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