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辛弃疾为何壮年写出但觉新来懒上楼的诗词?
人都会经历从生到死、由壮年到老年的过程,对于老之将至或已经老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文学家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宋代的辛弃疾对于老年自是有他自己独特的体会: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最后两句传递出自已对于不知不觉的衰老的体会,就很有特色。
辛弃疾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立下了崇高的志向,十九岁时在山东参加了抗金的义军,担任掌书记之职,追杀叛徒,后又说服义军领袖耿京决策南向,率部到宋军,又带领五十余骑突人金营万众之中,抓获杀害耿京的叛徒张安国,连夜急驰,献之于宋高宗之前,使高宗为之“三叹息”。
后来,尽管他在地方官的任上都很有政绩,却难于久安其位,不断迁徙,甚至被罢官。此词就是辛弃疾在四十三岁至五十三岁间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
词的上片写景:秋天将至,溪边轩堂上的枕头和席子都透出了凉意,飘在水面上的断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了,水上的红莲相互依偎,似是喝醉了酒的美人,立在岸边的白鹭悄无声息,好像正在发愁。
从表面看来,上片只是写景,但秋天的枕章生凉,会令人想起扇子被弃,进而也会联想到作者的被罢官;红莲的“醉”,白鸟的“愁”,也让人体会到这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外射所致。
下片三句连用三个典故:《晋书:殷浩传》载,因为殷浩对功名富贵很在意,所以在被罢官后终日用手在空中写着“咄咄怪事”四个字;《旧唐书.司空图传》载,司空图淡泊名利,隐居于中条山时作《休休亭记》,以“休”字有闲退、安适二义,谓“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汉书叙传》载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好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三句相连,是自我劝慰,面对挫折而故作旷达之语。但是,词的最后却借病后写变化,在“不知筋力衰多少”的自问后,自答以“但觉新来懒上楼”,看起来是一种很普通的感觉,实际上蕴涵着很多的无奈,让人想起作者空有抗金北伐、恢复失地之志,却不得不闲居乡村的事实,只能空待时光抛人,看自己已经英雄迟暮,功业再也难成。
当时的辛弃疾还处在壮年时期,但是他这种因报国无门而丧失理想,心态也是逐渐衰老的变化过程,更让我们感受到英雄的失落和无奈。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