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千古名楼,《登鹳雀楼》千古名诗,自古名楼配名诗,说来也是标配,楼以诗显,诗因楼成,辉映千古。具体关于这首诗,你又知道多少呢?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一首诗,流传之广,实在是和李白《静夜思》一样,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长期入选中小学课本和各种诗词选本是一回事,诗本身的琅琅上口,易读好记也是关键因素。你不需要明白什么意思,音韵、节奏之美已经够让人陶醉了,所以特别适合儿童诵读。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这首诗的,但看2011年出版的《唐诗排行榜》,发现被排在第四位,在《凉州词》之后,还是有点惊讶。
作者王之涣,我们并不陌生,《全唐诗》虽然只留诗六首,却因为《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首绝唱,在高手如林的盛唐乃至整个诗史上都难掩光芒。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生平几无所知。《新唐书》《旧唐书》上都忽视了他,没有留传,专门收罗诗人事迹的《唐才子传》,也只是八卦式地记了一个“旗亭画壁”的段子,透露出他与另两位诗人王昌龄、高适相交甚好。只言片语,零星散落,写出千古名句的诗人王之涣总是神秘的。
直到1930年这篇墓志铭出现,揭开面纱的王之涣才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轮廓。这时候才发现,之前关于他是蓟(jì)门人的说法都是错的。写墓志铭的人名叫靳(jìn)能,跟影视演员靳东一个姓,墓志铭全文《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王之涣生平这才有了较详细的记叙。说起来,这个墓志铭的发现还是盗墓者的功劳。
世间事,有些真不好说。
对这首推为五言压卷之作的绝品,长期以来因为王之涣的不确定性,著作权归属问题一直有争议。普遍说法,起码有以下几种。
盛唐人朱斌。这个说法有较大力度。因为有一部同为盛唐人(芮[ruì]挺章)编选的《国秀集》作支撑,这是能见到的唐诗最早选本,本子上明确记载作者是朱斌,集中王之涣作品选录三篇,并无《登鹳雀楼》。因为作者、选者都是同时代人,可信度较大,今人张忠纲在他编纂的《全唐诗大辞典》中,直接将《登鹳雀楼》作者属名朱斌。清人编《全唐诗》,王之涣、朱斌之间,互相采取了存疑一说,算是走了一条折衷的道路。
王文涣。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其名著《梦溪笔谈》中提到鹳雀楼时有一句:“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让名字只有一字之差的作者顿生疑云。巧的是鹳雀楼上又的确有刻有 “王文涣”字样的署名字迹。同为北宋人的李颀在其《古今诗话》里也有类似记载。这又备一说。
朱佐日。源自唐代张著《翰林盛事》记载:“朱佐日,吴郡人。两登制科,三为御史。武后尝吟《登鹳雀楼》诗,问是谁作?李峤曰:‘御史朱佐日诗也。’”之后宋代的范成大编《吴郡志》,明代的张景春编《吴中人物志》,民国的臧励和编《中国人名大辞典》,都延用了这一说法。这又备一说。
其中的王文涣有人认为是王之涣之误,两人实为同一人,朱佐日又与朱斌是同一人,奈何都没有明确的证据,只是猜想罢了。
有人说,自宋人编撰《文苑英华》,把《登鹳雀楼》作者一刀切定为王之涣后,后人就以讹传讹了。以清人编的《唐诗三百首》影响最大。盖古时信息不通,最早的唐诗选本《国秀集》唐宋之际又不流行,故有是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