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诗的作用就是讽喻
与咱们现在认为诗歌是种文学体裁不同,古代的士大夫是把诗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工具来看的。
诗,产生于民间,所以代表着民众的情感取向、生活状态,以及官风评议、政治诉求。也就是说,诗的最初就是民意的代表。《诗经》是君王下令在民间收集整理的,其实这是类似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的早期准备工作。周王室采集了各地的诗歌,加以整理,然后在各个诸侯王之间教化沟通,教民以礼,实际上也是作为一种政治交流工具来使用的。
我们现在去翻古史,会发现战国时期很多国与国之间的谈判都是直接引用《诗经》。因为在周王室的整理教导之下,用这些诗句来进行交流不会产生歧义。
孔子说:“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通过对诗的解读,是对国家治理情况,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直观而感性的了解。在最初的时代,这几乎的唯一的渠道。
后来文化向士大夫,向普通老百姓下行普及,诗歌的功用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长期以来还是高大上的,向民间娱乐就分化出“词,曲,传奇,打油诗,小说,戏文”来承担。诗在高层文人的手中还是用来劝谏的,在君王的心中是用来接收臣子建议的一个相对于直谏,死谏更温和的沟通渠道。
所以,诗的“讽谏”,就成为倡导和鼓励的功能。在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内,反映民间疾苦、抨击官僚腐败的诗,不仅不是被禁止的,还是被鼓励的。
而盛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兼容并蓄的朝代,对思想的管控相当宽松,不仅仅儒、佛、道、景教等等各个思想流派大肆发展,作为高级文人反馈国家、社会问题的诗歌,也基本上没有禁忌。
如果有的话,我们也看不到大唐的盛世飞歌了。正是这种宽松的、自由的状态激活了大唐文人畅所欲言的创作欲望,使得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
《长恨歌》本身没有什么问题
白居易后期是个相当圆滑的政治官僚。但和所有文人的仕途、命运一样,年轻的白居易也是冲动、针砭时弊、不留情面的。他在年轻时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就因为直面社会弊病得罪了不少权贵。终于被外放贬官。
而这次被贬则是白居易人生和文风的转折点。用通俗的话说,他终于活明白了,后来官越做越大,诗越写越浅淡,并开创了个人特色的“香山体”,对宋朝和日本的诗词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针砭时弊、忧国忧民的色彩就淡了许多。
写《长恨歌》的时候他还年轻,但是这次创作的起因并不复杂。并非是看到民不聊生,国家败亡的迹象,想起写篇长诗来进行劝谏。
这首诗,开始写的动机就是爱情,与讽谏无关。
元和元年,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谈起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所以《长恨歌》实际上就是游玩有感,但是白居易根据历史故事和民间流传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完成了这篇宏大精美的作品。而且文人们也不是傻子,不但避重就轻地简略带过最容易让当权者反感的对皇帝的谴责,反而大加歌颂,将失德乱世的李隆基浓墨重彩地修饰成为用情专深的情种。这种春秋笔法既符合了老百姓喜欢看曲折爱情故事的眼光,同样得到了皇室的认证。
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皇帝自家都不认为他的《长恨歌》有何僭越,这要是谁吃饱了没事去举报,那是自寻死路吧。
白居易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架空
首先开篇点名“汉皇重色思倾国”,你说我讽刺李隆基,我都写得清清楚楚了,我写的汉皇啊。虽然唐朝诗人都是这么用汉朝的事来说当朝的人事,但是反正我先表明了态度,你要说我有问题,只能证明你自己的思想有问题。
要学习怎么对付杠精,唐朝诗人这种方法也算得比较绝的。只不过当下很多人不愿意去思索、看懂这种指代的方法,反而容易产生误会。
不过这里是没问题的。谁都知道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妇,但是谁都不明说。
像这种汉宫景色的描绘在后面还很多,如“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这里面的“太液”、“未央”也是汉宫景色。后面写到仙境相会的时候,也是“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但是又明明写的“杨家有女初长成”,这种奇幻的架空方式,让人在真真假假中,自然脱离了历史和政治框架,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的爱情曲折。
忽略丑事
杨贵妃如何从儿媳变成爱人的,举世皆知。白居易要是敢把这一节像今天的历史剧编剧一样细细追寻、自由发挥,估计不用举报也被收监了。不论言论如何自由,还是有个度的。所以白居易直接将这段非常生猛、戏剧的情节给拿掉,不但美化了李隆基,同时也为两人的荒唐感情变成可歌可泣、长恨绵绵的爱情打了一个非常清白的底子。
也正因为如此,你如何能说他写的就是李隆基?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什么乱七八糟,都被这精致美丽的几句诗给带过了。这杨家女子就是直接选进来的,这就是她纯洁美丽的初恋。
接下来就用浓墨重彩写杨家女子如何得到宠信,为安史之乱带来的生离死别做好转折铺垫。
简略惨案
不管李隆基在马嵬坡的心情如何,最惨的还是被迫自缢的杨贵妃。一个女子,为整个王朝衰败的转折点背下了黑锅、付出了生命。白居易对这一段是怎么写的呢?
相对于宫廷生活的浮华细致,这里只有简单四句: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为什么这么凄惨的时候,却如此简略?从文学艺术手法上来说,是为了详略得当,因为他要歌颂的主题是爱情。可是从人文角度来说,这无非就是故意对李隆基恶行的忽略,转而描写他的痛苦难当: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不写为什么,只写君王血泪流,塑造一个重情重义、却无可奈何的皇帝形象。
这么好的皇帝,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举报?
美化皇帝
至于后面的思念和苦寻,通过方士找到仙境的“太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种虚构情节和诗词歌颂的文学修为极高,但实际上都是对李隆基在整个事件中态度的解释、开脱,让人自缢,却要作比翼鸟,这不是美化是什么?
白居易写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中唐文学艺术成就的顶峰,但是从社会现实意义上来说,连《卖炭翁》都比不上。《琵琶行》不过是落魄官员的艳遇,《长恨歌》更加是凭空幻想出来皇帝的爱情。
后人喜欢这两首诗,一是文采、艺术性极高,第二,无非就是对爱情、艳遇的八卦本性而已。